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五)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第五章:老乌山藤条茶是古代茶业产业化的巅峰

接作者上文《品茗鉴山专栏︱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化的活见证(四)》。老乌山藤条茶不但地域广产量高品性好、整体状态良好、个体性状突出,关键是老百姓系统的总结出一套体系,用今天的话来表达就是“非常接地气”。下面我就阐述阐述。

一、茶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以采留养、以采促发。

茶的主要开发利用部份是茶鲜,品质高、均度好,产出多的茶,可以为茶农创造更高的效益;生物体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有共性又有个性。其生长、繁殖、衰亡都受阳光、空气,水份、气温、土壤、肥力、微生物群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受体内各种激素的控制。生长素与性激素,总是在交替变化;如何让茶树分泌更多的生长素,促使茶发更多的芽,多产茶鲜,就成为人们的追求。生产中人们除改善茶的外部生长条件外,发现通过对茶的采摘可调节生长素与性激素之间的关系。抑制性激素的生成、促进生长素的分泌,可使茶多发芽少开花结粒,保证茶树旺盛生长,得到更多更优的茶鲜。茶发芽而不采,成驻芽,停止生长,这就减少了生长素的生成,促使性激素的合成分泌,使茶树进入繁殖阶段,从而使茶树开花结粒,消耗更多营养,更让茶不发。这样一来,减少收益不说,还让茶树过早进入繁殖,消耗太多的营养而衰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通过多采、强采等采摘手段可调节茶体内的激素,促使茶多发芽生长,少开花结果繁殖。从而得到更多茶鲜,获得更好的效益,总结出茶最根本的特性:不采不发,越采越发。

二、采养结合、培根树形、循序渐进:打顶分叉逐级分枝、内梳外养扩展棚面。

茶树要经历幼苗期、生长期、成熟期、衰亡期。在幼苗期,种时打塘,通过挖塘、松土、施底肥,为茶根的生长、伸展改善或创造好的环境,促使主根深侧根伸,将来能延伸更大范围吸收更多营养,为将来茶树的根深叶茂奠定基础;幼苗期虽以养护为主,但更要适时采摘,打顶分叉,促使茶树分枝建篷,培养出好的树形。通过这采养结合,培好根本建起树形,循序渐进,适时采摘,就可在幼苗期的管养中获得收益,促使茶更快进入生长期的同时,为将来丰产培好树形,确保将来有良好的收益。

三、富长芽穷生花:常翻土、勤施肥、附清除,补充营养、保持供给、保持生命活力。

茶树根的生长与芽的萌发是交替进行的,冬长根春发芽。在日常管理中,根据茶的生长情况,季节的变化,适时的翻土、施肥。通过改良土壤,补充肥力,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外,让根吸收养分合成营养并储存,待春天时供于茶树生长发芽。在翻土深挖的同时,挖断了茶树衰老的根系,促进新根生长,加强根的吸收能力及吸收范围。挖断的茶根,在各种真菌的作用下分解,又被吸收利用。这使茶的生长发芽得到持续不断的营养补充,进一步延长丰产期,增强茶树的产出率;茶树营养不足就不分泌生长素,而合成性激素,促使茶开花结果,繁殖后代;茶在生长中,树体会着生、寄生、附生很多植物,他们的存在吸取了水份,抢占了营养,分解、腐蚀着树体,造成减产并严重影响茶树健康,必须清除。根有良好的吸收,土壤有充足的肥力,树体不受外来侵害。茶树的生长发芽得到持续的营养,才能确保芽多生成生长素,使茶多长而少繁。反之,茶的养份越少,就越分泌性激素,多开花结果,繁殖后代,促进传宗接代,生命转换。这使茶无产出不说,还是过早的消亡。肥足营养全的茶生长期长,可获得持久的收益。肥缺营养少的茶,会提前进入繁育期,而少发芽多开发,减少产出或无产出。

四、保生长抑繁殖: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梳花梳果刺激生长。

人们在长期的采摘中发现,茶鲜最好的是枝条的主芽。它是生长芽,是生长素最高,发芽生长最快的地方,茶鲜产出最多,质量最好。而侧芽细叶小,产出少。且侧芽多是营养芽、花芽,不采反会生长耗营养。其无产出不说,还会进入繁殖期,增加性激素的生成,减少生长素的生成,使之不发渐衰老逐消亡。

茶农实践总结出,顶芽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力强,顶端优势明显,是茶的主要培养利用之处;茶每一片叶柄处都有一个潜伏芽(或隐藏芽),顶芽叶的潜伏芽多是生长芽,可适当的留叶采,弱化或分散顶端优势,培养出更多生长枝,形成更大的采摘面,获得更多茶鲜。顶留叶太多,下一茬荫发就过多,分枝过多,生长素分散,营养供给不足,造成芽多而细弱,影响茶鲜品质;再有,留叶过多,下一茬就分枝过多,茶枝会过细过密,造成茶树堂内密实,不透光透气,影响整棵树的成长,造成降质减产;侧芽细芽,必须连梗带马蹄的修除,消除侧芽减少隐藏芽,保证营养都用于生长发芽,获得丰产。

在长期的生产中,人们结合高寒山区的气候特征,茶的生长特性,还发现,老叶虽吸收阳光,合成营养,但营养多供于叶柄处的潜伏芽腋芽,所以除顶芽实行留叶采外,其余的老叶有计划的清除,减少对潜伏芽的营养供给;再有太和一带春天十有九旱,老叶除合成营养外,还参与了茶树的蒸腾作用。在茶根不能吸收到水份时,叶太多,过多的消耗茶树体内的水分,减小积存,使芽发不好。严重时还会造成耗水过多,茶树死亡。所以必须清除多余的老叶,确保水份不散失,平安渡过旱季,让春茶肥壮。茶太多叶太多,忙不过来时,茶农会用竹条树棍,直接打掉多余的叶子,绝不多留;通过这种采摘方式制得的茶通常都有梗含片带马蹄,自与现代茶园管理采摘的。

茶在生长发芽时,合成大量生长素,促使茶发得齐,长势旺。嫩度高,芽肥大时采,茶体内就余有过多生长素,会促使侧枝隐芽荫发。这些侧枝隐芽的荫发前后不一,不便采摘。生长又因生长素及营养不足而更显细碎杂乱。同时,它还刺激性激素分泌,反过来又影响下一茬主芽的荫发生长,失顶端优势,降低茶鲜品质。所以得让芽生长基本成一芽二三叶,空心芽或开片成对夹叶时,将一棵树一次性采完。这可剌激茶树再次合成生长素,促使下一茬发得齐,质量高;在实际生产中,会因古茶树高体大,吸收光照时间及温度不同,产生阴阳面,造成茶发得阳面早阴面晚,荫发不一致,一面适合采摘,一面还未成熟不能采。茶农就光采阳后采阴,形成了古茶树一面采得尽,一面还在留养的景观。采得茶鲜有一定成熟度,自是内含丰富,制出之茶经存储后更显其优。

这种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的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采养结合、培根树形、循序渐进的措施,能够于外部改良土壌,补充水肥,防止侵害,于内部调节驯化,调节营养物质、保生长优势。其可让茶醒得早,发得齐,长得匀,采得尽,且芽肥体壮;让茶树主杆壮分枝匀,篷面宽;让茶枝多而不乱,密而不细,疏而不稀,既确保了产量,又保持了树形,延长了盛产期,还提高了质量。使几百年的古茶树至今还生命力旺盛,保持连年丰产,有的古茶一季产茶鲜竟达50余公斤。用这一管理法采管的茶树,有的久年之后,枝分布均匀,其形如辨,柔如藤,韵如柳。品象极佳之树被冠以“辨子”茶、“藤子”茶“、柳条”茶之称;用这采养法的茶鲜制得的干茶,含梗带蹄有片,一看就知是放养型茶树,传统法采摘,自与现代茶有别。

五、除老育新稳丰收:适时收枝、更新棚面。

年久之后茶枝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这样会使茶萌发过多、营养过于分散、顶端优势过度弱化。长枝细枝还弱化了水份养份的输送能力、加强了蒸腾作用,弱化了枝条的自我保护能力,致使生长乏力,致使茶鲜有数量而无质量,减少了干茶的商品性,从而不能获得良好收益。有甚者还会造成体内调节机制转换,让茶树生命力减退,让茶树不能有持久稳定的产出。老乌山茶农根据茶树单体状态、年气候条件、土壤供给能力、相邻茶树的生长状态等,适时收枝、更新培育新的生长枝,更新棚面、促进再生,重新获得丰产。这种收枝重建、一般几年才会进行一次。这技术在其他藤条茶区少见,它属于古代条件下的“人工深修剪”,作用相当于现代茶学中的“台刈”,老乌山藤条茶的总结高度无可比拟。从这个角度讲,它与现代茶学之间仅仅只差一把修枝剪。

老乌山这一藤条茶采养法是人们持久驯化、开发、利用茶叶的结果,岁月痕迹都烙在茶树上,一见树就知它的成长经历,就知人茶共兴的漫长历史。它是云南大叶种的传统采养法,是云南茶业、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活见证;是当地在古时就种茶,事茶易茶的见证;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套特技的见证。此法自然与现代茶园高密集、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标准化的理念有别,此法在沿澜沧中游江两岸广泛存在,沿各古道向内延伸。滇西南各族掌握此采养法后,依茶置业,造福四方,推动古代云茶的快速发展。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