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茶都,那些茶香不绝的老房子 ⑧~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八、元宝街源丰祥茶号旧址(朱智故居)


20007月,居住有80多户人家的元宝街1号到4号(金钗袋巷79-87号、望江路213号)老房子大杂院,。当时的相关批文中说:源丰祥茶号旧址,保存较完整,有花园遗迹。另有南北向厅堂建筑三座,内轩篷形式精致。……民国时为安徽茶商所有。


其实,这座建筑布局有着中、东、西三条轴线,南临元宝街,东起金钗袋巷,北朝望江路(望江门直街),西至牛羊司巷的高墙大院老房子,所存建筑是清末官至兵部侍郎的杭州籍高官朱智的旧宅,其中轴线上的建筑民国时期曾进行过大修。,在介绍这处市文保单位时,即改称之为“朱智故居(朱宅)”。




朱智,字茗笙,清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咸丰八年(1857年)七月由工部主事入直清廷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为章京,其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乱即将波及杭城的年头。


任职军机章京的人,须为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年纪轻,办事练达,撰拟迅速,书写端正。他们负责军机处的日常工作,如处理文书、记注档册、撰拟文稿等。轮到在衙门里值宿的章京,夜间遇有紧要事件,往往会单独被皇帝召见承旨撰书上谕或圣旨,还可参与军机大臣所承办案件的审理等。由此可知,朱智尽管只有举人出身,但他的才干和办事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这是他日后能进入高官阶层的重要“条件”之一,也保证了他能够对梁章钜编撰的《枢垣纪略》一书进行增补,成为这部、经济、社会多个方面)重要史料的并列著作人。


太平军占据杭州期间(1859-1861年),朱智的父母、原配夫人朱陈氏和朱智的子女,全都死于战乱,其旧宅也遭到严重毁坏。这座规模宏大的老宅院现在呈现的格局和建构,是光绪七年(1881年)朱智因病告退还乡经重新建造后留传下来的,并于民国早年整修过中轴线上的建筑。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朱家后人大多已经迁居上海,元宝街东头这座偌大的宅院,只剩下朱智昄依佛门当了居士的第二个女儿朱道初,还居住在里面与青灯黄卷为伴。


1947年,大宅的维持无以为继,部分位于宅院南部的房屋,出租给一个名叫张志云的安徽茶商用于开设源丰祥茶号。这是一家由徽州(今安徽黄山市)茶商将本地出产的毛茶从安徽运来,加工整理成净茶后,再经“水客”看茶品味定价后分销杭城的茶行。1951年,源丰祥茶号等三家茶行合并,打出了企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新招牌,到1953年工商业开始“社会主改造”之后,茶号退出大宅,住户陆续搬入,几十年间这里渐渐成为一座数十户人家分占大小房屋居住生活的大杂院,各家各户搭建、改建的矮棚、陋居触目皆是,院四周的高墙上开凿出一个个门口或窗口,直至2000年文物保护部门为这座老宅大院立牌定性并提上保护议程。


尽管,这里是一位高官名人的大宅院;尽管,这一大片老房子与茶的“缘份”,只不过才有五六年的时间,但是,地处杭州老城的商业繁华区,将朱智旧宅列入茶香不绝的老房子之列还是顺理成章的。毕竟,像这样能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和原建房屋并且曾经与茶香同芳的老房子,实在为数已经不多了。



2008年,在杭州市全城实施的“背街小巷改造”中,朱智故居的住户一一动迁。紧接着,这处大宅老房子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面整修,竣工后,恍若时光倒流老宅“魂归”。


20096月,,,并决定选址市文保单位“朱智故居”也就是“源丰祥茶号旧址”开设全国第一个“中国社区建设史料展示中心”兼设上羊市街社区居委会,其主入口,设在大宅院东面的金钗袋巷87号墙门。该中心的建设用地面积为1808平方米。


20116月,又传来消息说,与朱智故居西南相邻相望的牛羊司巷2号原本杂乱无章的旧房,将在整修后华丽“转身”为仿古茶号,以传承“源丰祥茶号”的茶文化。至此,无论是朱智的后人,还是源丰祥茶号的寻踪追根者,抑或是热爱茶都、沉醉茗香的人士,应该都可以欣然怡然,皆大欢喜的了。 

 

九、风篁岭龙井寺-龙井茶场-龙井茶室


如今风篁岭上龙井茶室的“清虚静泰”殿堂式主体建筑,为清末、民初重建后的旧龙井寺大殿,作为“老房子”,虽迭经修缮、翻造,但依旧保持了重建时的格局和面貌。


明正统三年(1438),镇守浙江太监李德在风篁岭龙井泉旁建造寺庙,寺以井名,龙井寺,寺内有卧云堂、秋月堂、霖雨阁、潮音堂、清暑亭、楞伽室等。


当时,这一带的茶叶生产和茶事活动已经相当兴旺。这从此前元朝著名文人黄溍、邓文原、虞集、张雨等的诗文多涉茶事,以及明正统(1436-1449)以后有大量龙井茶诗、记文等的传世可以想见。龙井寺僧人,还在龙井泉东侧玉泓池以北的山坡上,专门开辟一块“茶坡”种植茶树,年年清明、谷雨时节,寺僧不出寺门就可采摘到新茶,炒制后作为馈赠礼品分送给十方檀越(大施主和有身份的官员或文人)尝新。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主掌杭州织造握有财权的司礼太监孙隆大规模重修龙井寺后,在杭或到访的文人墨客大多喜欢来此以茶会友,赋诗咏茶,抒情寄兴,风靡一时。西湖龙井茶与景的互动,在这里出现一段“黄金岁月”。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弘历第一次驾临龙井寺,在前堂留题“篁岭卷阿”匾额,后来作为龙井全寺胜景的概称,列入“杭州二十四景”。


咸丰末年(1860~1861),太平天国兵燹殃及杭州,龙井寺焚毁殆尽。同治十二年(1873),僧人果证来寺址结茅。光绪十一年(1885),僧人法空募建“观音阁”,11年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僧人常清继承法空的衣钵继续恢复古刹,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募建成“云气堂”,宣统二年(1910)建成客厅。民国3年(1914)重建大殿,并建江湖一勺亭、玉茗堂等,请客居西湖丁家山的康有为等名流题额。三年后,又建起“饮山渌阁”。再两年,建成祖堂,全寺规模重显。



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经住持永畅、妙悟二僧多方保护,龙井寺得以保存。1950年,杭州市建设局利用原茂记茶场和原属佛门的已呈荒芜的茶园,办起国营龙井茶场,在龙井寺设茶场场部办事机构,还利用龙井寺部分建筑开办茶室,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访古品茶赏景。


1958年西湖茶场停办后,茶场场部的建筑划属杭州饮食服务公司,辟为公共茶室,附设供应高档龙井茶叶的小卖部,同时承担国内外贵宾的接待服务,成为西湖“风景总店”下属的一个营业点,但人们还是通称其为“龙井寺”。1965,“风景总店”所有茶室、餐馆等均划归杭州市园林管理局,服务和接待功能不变。


19715月,我刚“上班”所到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在龙井寺,然后在此一待就是5年。在那里,我头一回喝到明前龙井茶,还和相邻的龙井村、双峰村和翁家山村的几位茶农交上了朋友。在这里,我认识了龙井寺以及曾用作龙井茶场场部的那些老房子。当时,大殿后面砖木结构的藏经阁和左右两侧的厢房,都还完整保存,只有某些局部已经出现破损。康有为题书的“玉茗堂”木匾,被盖放在工具间的地板上,这片地板因为屋漏滴水受潮而发霉,烂出了一个大窟窿,全靠盖上这块木匾才能让人落脚。藏经阁后面的院子里,堆放着一批断碑残碣,其中的一些,如今被展示在由当年的右厢房改建成的龙井茶文化陈列室里。



1985年,以龙井寺为核心的“龙井问茶”景点名列由杭州和全国各地群众直接投票评选产生的“新西湖十景”。2005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龙井茶文化景观整治,龙井寺遗址包括大殿等在内的所有老房子,得到全面维修与西湖龙井茶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龙井古刹,近60多年来,先作为西湖茶场的场部,后成为访古寻胜、品茗休闲的“问茶”佳处。这里的老房子,始终和西湖龙井茶形影不离,馨香与共,历久弥新。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和理论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梁先生又说:“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文抄”至此,该到本篇“卒章显其志”的时候了。


茶都, 那些茶香不绝的老房子, 她们或许未必全都具备“惊艳”的容颜和丽质,她们或许未必都能产生“摇钱树”、 “聚宝盆” 一般财源滚滚的轰动效益,然而,这些曾经常年饱受西湖龙井茶色、香、味、形熏陶的老房子,自有与众不同的秉赋、底蕴、经历和故事,自有其不可再生的重大价值和影响。


在进一步打响 “杭为茶都” 品牌的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  那些“茶香”不绝的老房子,理所应当地,需要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更多的欣赏、更热的追捧,直至展开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做出更客观、更独到的评价,施予更妥善、更投入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让茶香继续袅袅悦人,让老房子永远生生不“老”。

茶都的 “根”与“魂”,需要拥有活色生香的物质载体, 足以充分自证其渊源、环境与变迁的轨迹,从而在众多文脉律动、 形神兼备的老房子里面, 自如、长久地得到安顿和延伸。



[ 全篇 完 ]


原刊 西湖问茶 杂志 2011年“秋之卷”  原创图文 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