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陶澍传》续篇: 第二节 山乡农民的后代 ---作者:陶用舒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话说上回分享了《陶澍传》第一章“陶澍出山”中第一节的一、二部分

第一节  美丽的安化山区小镇

      陶澍出生于小淹陶家溪

      因为有陶澍小淹更美丽

今天小编为大家继续分享

第一章 陶澍出山

第二节  山乡农民的后代

      显赫的文武先祖

      资江陶氏的农民世家

      陶澍生长于贫困农家

第二节、乡村农民的后代

 

陶澍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子时,即公元1779年元月19日。农历“子时”,俗称子夜、中夜、夜半,即23点至059分。当时农村没有自鸣钟,记时不很准确;陶澍出生时,有些难产,又恰逢村庄突发火灾,比较混乱,陶澍生于夜半,故有人认为陶澍出生已是丑时(即凌晨10分至259分)。如果生于丑时,则已是十二月一日。这样,陶澍生日就有十一月三十日子时、十二月一日丑时两个说法。此外,根据阴阳历对照,乾隆四十三年应是公元1778年;而农历的十一月三十日,则已进入公元1779年。因此,陶澍的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八个字)是所谓“双八字”。有双八字的人非常罕见,被视为命大福大,贵不可言

陶澍的父亲是位饱学先生,对儿子的命名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期望也非常高,他在《二子名字说》中指出:“天下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夏大旱,冬,谷骤贵,而长子适生,因名之曰澍,而字以子霖,盖期有以泽苍生也。”“泽被苍生”是陶必铨对陶澍的殷切期望,也是陶澍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显赫的文武先祖

陶澍后来地位显耀,按照中国的习惯,对于显贵人物的出生都有一些奇异灵光的传闻异象。陶澍也不例外,是日红日东升,天高气爽,傍晚,陶澍之母黄氏胎气异常,即开始发作,渐次疼痛,全身大汗。陶必铨接连请来两个产婆指导生产,均无能为力。入夜,陶母疼痛加剧,突然狂风大作,邻家草房亦因风起火,火借风势而迅速扩展,即将祸及陶家。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闪电雷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村中大火顷间熄灭。不仅陶家毫发无损,失火之家亦损失极微。同时,村庄有人看到,开始失火时,有天神站立于陶家房顶,红衣红甲,手舞足蹈,似在作法灭火。连远在石磅溪的陶家乡邻也有陶澍出生时,锣响唱、电闪雷鸣的美丽传说。

传说不足为信,陶澍的出生和家世是非常清楚的,有族谱和信史为凭。陶澍在《答高丽驸马都尉丰山君洪显周书》一文中自称为晋代陶侃之后:“不侫生长楚南之长沙,在洞庭、衡岳之交,地直匡庐之西。远祖为晋太尉桓公,讳侃,所谓八州都督是也。原籍鄱阳,至桓公始封长沙,靖节先生其曾孙也。今子孙散居吴楚间,或有在洞庭湖南之长沙,或有在江南之芜湖、昆山,云礽颇繁。自靖节至不侫,盖六十余世矣。”“靖节”即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陶澍则是陶侃、陶渊明的后代。

一、陶侃是晋代著名的军事家、 

陶侃(公元257--334),字士行,原籍江西都昌县,后迁庐江郡寻阳(又作浔阳,今九江市),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陶侃虽然是“汉高帝功臣开封侯陶舍之后”,但其父仅至扬武将军,加以早亡,故系出身寒门,家境竟至酷贫,陶侃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


    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对陶侃管教很严。故陶侃“少长勤垦,自强不息”。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母亲湛氏“截发延宾”,“斫诸屋柱”,终于备得一桌“精食”。次日,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推荐陶侃为督邮,并兼领枞阳县令。元康六年(公元296年),陶侃来到洛阳,经张华推荐任郎中,后任湖南武冈县令,陶侃一心想有所作为,却与太守吕岳的关系紧张,其志难申,遂弃官回家。


太安元年(公元303年),,旬月之间,众至三万。朝廷派南蛮校尉、,刘弘聘任陶侃为南蛮长史,率先锋部队讨伐张昌。陶侃连战皆捷,因功被封为东乡侯。

永兴二年(公元305),扬州刺史陈敏起兵,意图割据江南,与朝廷对抗。刘弘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率军抵抗,平定荆州。陶侃治军严肃整齐,训练严格,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因而得到士卒拥护,加以军纪严明,故军队战斗力强大,几乎每战必胜,从而奠定了他在荆州地区军事上的地位。永嘉五年(公元311),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奉命进击杜弢流民军,大获全胜,擢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管领西阳、江夏、武昌等郡。陶侃的战功引起了镇东大将军王敦的妒忌,乃令陶侃转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

陶侃在广州十年,始终维持了境内较为安定的局势,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陶侃治理有方,广州稳定,平时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这就是“陶侃运甓”的典故,表明了其长远的志向。大兴元年(公元318年),陶侃进号平南将军,并加都督交州军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明帝司马绍平定王敦之乱,任陶侃为征西大将军,南蛮校尉,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王敦之乱后,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

陶侃很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晋书·陶侃传》说:陶侃为保障居民有食,“至秋熟辄籴,至饥复减价粜之。”特别“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在陶侃的治理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东晋政风承西晋之弊,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陶侃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声言:“《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因此他“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侃行事,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驻兵,思虑缜密细致,勤于调查访问。他曾主持造船,命将木屑和竹头全部收集起来,众人不知为何。后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听事厅前余雪泥泞,木屑正好用来布地。            

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伐蜀大造船,又以陶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太守苏峻起兵反叛,攻进建康,陶侃率荆州兵奔赴国难,平定苏峻之乱,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八州军事。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屈指可数,实为东晋王朝柱石。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在病中上表逊位,旋病故,赠大司马,谥曰“桓“,故称“陶桓公”。

陶澍对先祖陶侃十分崇敬,在《陶桓公画像赞》中称:公幼禀慈训,起家枞阳令,仕至使持节、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谥曰桓,追赠大司马。公性宏毅,孤根特立,有纲维四方之志。值晋南渡,扫除乱孽,再造王室,忠义之气横秋霜而贯白日。史言:公勤于吏职,阃外事千头万绪,综理细密,笔翰如飞,门无停客。”“公好学,善谈论,尤明《诗》、《易》、《御览》。复引别传,言公釐明。《诗》、《书》、《春秋》。足征公志在圣贤,严斯道之防,且有功经学,不徒勋高百代,为有晋第一纯臣也。”陶澍为之赞曰:“于铄桓公,绪衍济阳。八州作督,七族重光。身镇地轴,手扶天纲。投袂而起,大义勤王。千里肃清,遂奠苞桑。长沙开国,像绘武昌。嫉时清谈,力辟老庄。习劳戒逸,百甓是将。竹头木屑,布置精详。摴薄博具,。语其忠顺,希迹孔明。意存法外,功在旂常。每怀古哲,庄语日强。尺璧非宝,百炼弥刚。嵬嵬石城,遗烈在望。树之精舍,惜阴是名。斯圣贤之徒欤!邈山高而水长。

二、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长期归隐田园,是中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中国田园诗歌的鼻祖”。陶渊明年幼时,家庭破落,8岁丧父,12岁庶母病逝,家境逐渐没落,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陶潜自幼好学,尤喜儒家经典,琴书诗画,广博精深,志向高尚,抱负独特,异乎常情,不同流俗,性格闲静,常做善事,崇尚自然,喜爱丘山。陶渊明认真阅读了《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六经》,以及文、史书籍和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从而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自幼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20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力图实现自的猛志,大济苍生;同时以谋生路,支撑家庭。但是处处碰壁,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直到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已经29岁时才担任江州祭酒,后又任州主簿、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县令是主管一个县的最高长官,陶渊明本可在一个县实现济民富县的理想。但事与愿违,陶渊明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压力。特别是到任的第81天,浔阳郡派遣督邮至,属吏认为“当束带迎之”。他叹息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赋归去来兮辞》,解印去职。陶渊明辞官归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陶渊明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时三餐难继,饥饿难挨,不免于乞食,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虽然困难重重,但其归隐的意志没有动摇。当然,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他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忘记贫苦百姓。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首先,陶潜是汉魏南北朝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桃花源记》则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人人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可见,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五柳先生传》则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其次,陶渊明更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的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及以后的田园诗派。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完全病倒,是年冬,与世长辞,终年63岁。陶澍对先祖陶渊明十分崇敬,他的诗歌从陶渊明诗中、特别是其田园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陶澍对陶渊明的研究很广很深,有《陶渊明述酒诗书后》、《靖节先生书甲子考》、《靖节先生为镇军、建威将军辨》等文章,更有《靖节先生集注》和《靖节先生年谱考异》,学术界公认为陶渊明研究的里程碑。

陶侃、陶渊明是陶澍的文、武二先祖,他们的文治武功、学识才干、道德人品都对陶澍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资江陶氏的农民世家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第三子陶份(公元402--?年),字阿雍,居于江西九江都昌,后迁居南康,子孙分散,其中有一支迁居江西吉州(即吉安)。至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有陶份后裔陶升由江西吉安迁湖南安化小淹,支族蕃衍,散居小淹、江南、茅坪、石磅溪等地。

    陶升是安化资江陶姓的始祖,但陶升的生平却无法考证。当时天下大乱,公元907年,唐臣朱温灭唐称帝,各地节度使纷纷称帝称王。公元919年,唐遗臣杨隆演称帝,占有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区。时马殷占有湖南称楚王,保境安民,相对安定。陶升不远千里由江西来到湖南安化,实为逃避战乱而长途迁徙,在小淹落户后,耕田种地为农民。,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故陶升及其后陶姓世系的流传,均无文字记录,实不可考。

陶澍在《资江陶氏四续族谱序》中说:吾族自后唐同光元年癸未,吉州公升始来居小淹,其时犹益阳资江乡也。越一百五十年,宋熙宁壬子,创置安化县,割是乡隶之为一都,仍称资江乡。总计自同光癸未初徙,逮今道光十九年己亥,居此已九百一十七年矣,世家乔木辽乎远已。元末谱毁兵燹,族众星散,惟舜卿府君子孙独留。嘉靖丙戌,汉中府同知逊庵公致仕家居,始命其犹子修武知县石城公钟修谱。

其时丁不及百,距舜卿公仅六世,而序云:‘断自可知者为始祖,以前从略。’盖其慎也。万历乙酉,巴县主簿清涧公守让,与漷县训导涧澜公承教续修,犹未付刻也。迨国朝康熙癸巳,邑庠生亦人公志成再续,始付剞劂。体制一准逊庵公。至嘉庆癸亥三续,则先乡贤公与从兄增广生兰江先生澧也。当定议之初,澍捷乡闱,逮壬戌冬而澍自翰林院假归省墓,适值其成,维时谱载生丁近万人。”陶澍的这段话说明,自陶升迁居安化小淹后,资江陶氏的发展变化:“宋熙宁壬子”为公元1068年,宋朝设置安化县,小淹属一都资江乡。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安化人贺兴隆聚集老百姓组成民兵队,保护家乡,后随陈友谅起兵反元,旋归顺朱元璋,在邵阳抗元战争中英勇战死。

因兵乱,资江陶氏族谱被毁,陶氏族众星散,仅陶舜卿一支独留小淹。故明“嘉靖丙戌”、即公元1526年再次首修资江陶氏族谱时,“丁不及百”。明“万历乙酉”、即公元1585年,资江陶氏第二次续修陶氏族谱,但未能刻印;直到“康熙癸巳”、即公元1713年才得修改付印。

“嘉庆癸亥”、即公元1800年,陶澍之父陶必铨等主持三修资江陶氏族谱,这时“谱载生丁近万人”;

近三百年时间,资江陶氏丁口增加百倍以上。

其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陶澍回乡省亲,独自捐资第四次兴修资江陶氏族谱。

可见,从陶升迁来安化小淹,经过350年左右,直到十三世纪的元大德年间的陶舜卿,资江陶姓才有连续的世系纪录,陶舜卿也成为资江陶氏支族的族祖。其世系的排行字为:“汉代开封舍,晋侃历升迁,卿荣宗仕玉,廷金谱始镌,守承惟祖志,崇孝必英贤,文应希世用,武克定邦宣,…”头两句是说资江陶姓源自汉代开封侯陶舍,中经晋代陶侃,至唐末五代时的陶升迁居资江安化。第三句是指资江陶姓的前五代,第四句是说明嘉靖年间、资江陶氏第六、七代的陶廷职、陶鋂开始首修陶氏族谱。第五句则开始排列资江陶姓第八代及以后的资江陶姓世系。据此,陶澍祖辈的世系非常清楚,陶澍属于资江陶氏的第十六代,即“英”字辈。非常奇怪的是,我们至今没有发现陶澍的派名!,以陶舜卿为族祖的资江陶氏,已经有了650年的时间,传到了第22、23、24代的“用”、“武”、“克”字辈。

根据资江陶氏族谱,资江陶姓和陶澍的远祖显耀,而安化资江陶氏一族却一直是居于山乡农村,都是以躬耕山地为主的农民,陶澍也是出生于农民世家。他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说:陶子少贱,牧于斯,樵于斯,渔于斯,且耕且读”。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关于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如《茱萸江竹技词》十首,就是描写小淹地区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形象写照:“石门潭下水盈盈,石门潭上石如城。同去打鱼同打桨,月明摇到马家坪。”“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炕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第七首讲他童年时的农村劳动生活:“长镵短鐇上山坡,白云深处有山歌。棕树作衣蒲作笠,生来不解羡纨罗。”“岩檐低亚雪惊风,芋薯收拾稻粱充。多挖树根干晒日,大家围火说年丰。”陶澍生于农村,长于农家,而且是世代农民之家,他从小就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放牛、砍柴、捉鱼,也是一般农民孩童的日常生活。


下面,我们根据《资江陶氏族谱》,依次介绍陶澍的世系。


第一世:陶舜卿生于元大德戊戌(公元1298),没于元至正丙戌(公元1346),享年49岁。居小淹对河的陶家湾,又名陶家溪,以耕种为业,农民。配刘氏,生于元大德丁酉(公元1297),没于元至正乙巳(公元1365),生子一。 


第二世:陶日荣生于元至治癸亥(公元1323),没于元至正庚寅(公元1350),享年28岁。仍居小淹对河的陶家湾,以耕种为业,农民。配唐氏,生于元泰定乙丑(公元1325),没于明洪武巳卯(公元1399),生子一。


第三世:陶潮宗字庆源,农民。生于元至正丁亥(公元1347),没于明永乐丙申(公元1416),享年70岁。配蔡氏,生于元至正壬辰(公元1352),没于明永乐癸卯(公元1427)。陶潮宗四岁丧父,五岁随母改嫁至江南阿丘贺家。因此,陶潮宗曾被迫改姓贺,但自己仍坚持陶姓,并传之子,直到清康姓年间经过官府判断,潮宗一支才恢复陶姓。陶潮宗自幼倍受艰辛,孤苦自立。及长,,农村居民被迫四处逃亡,陶姓“族属奔窜散处别境”。陶潮宗乃“奋力兵燹之余,扩充资产,雄声甲于乡邑。家规整饬,惟以耕读为本。迄今子孙蒸蒸繁衍,簪缨日起,公之贻谋宏远矣。”(《资江陶氏八续族谱》第五册,公元1998年刊印。本节以下引文未注明者,皆引自此书)陶潮宗生有四个几子一个女儿:长子陶仕奇;次子陶仕良,“为人质直好义,取与不苟”;三子陶仕端,“治礼记,补邑廪生,应宏熙元年恩贡,屡举不弟,退居田里,以诗酒自娱。”以上三兄弟,发展为资江陶氏奇、良、端三房。四子仕旻无后。陶潮宗没后,葬茅坪甘溪口,后陶澍出资重新修建,其神道碑云:“清道光年间,嗣孙澍贵,墓前例得立翁仲、石兽,建碑通衢理也。越光绪丙午,碑亭微圻,族众爰更新制,属嗣孙钧,为文追述其事:惟公当时鼎革,孤苦零丁,独能克自树立,肇创宏基,以赀财称雄乡里,其才具必有过人者。所今子孙繁衍,丁口盈万,倬然为此邦巨族而显科名、登仕籍者,代有闻人,则公之流泽远矣。”现陵园规模宏大,保存比较完好,可供参观


第四世:陶仕奇字民望,陶潮宗长子。生于明洪武癸丑(公元1373),农民,居于江南麻溪的阿丘村。“为人刚介有威,乡曲敬服。”配郑氏,生于明洪武甲寅(公元1374),生子一。


第五世:陶玉瑉字尚觐,农民,仍居于江南麻溪的阿丘村。“为人质直厚重,不事浮夸。”生于明永乐乙未(公元1415),没于明成化丁酉(公元1477),享年72岁。配张氏,生于明永乐壬寅(公元1422),没于明成化庚寅(公元1470)。生子二、女二。


第六世廷职,字臣良,陶玉玘次子,农民。生于明景泰丙子(公元1456),没于明嘉靖壬午(公元1522),享年66岁。“为人性刚行简,家政严饰,由麻溪阿丘转徙祖居陶家溪。”“早岁失怙,长而能自树立,小淹祖业经兵变之后,久已无存。公豁然恢复,扩而大之,门阊日起,实为陶家湾复兴之祖。”配龚氏,生于明天顺戊寅(公元1458),生四子,即钥、锭、铣、鎀。副室萧氏,生于明成化辛卯(公元1471),生子六,即钿、铢、钥(月改丹)、镡、鋂、锡。后陶澍曾购置水田为陶廷职夫妇祭祀之用及其子孙科考之用。


第七世:陶鋂字子联,陶廷职第九子。生于明正德戊辰(公元1508),没于明万历壬午(公元1582),享年75岁。农民,以耕种为业,其人“英姿凯爽,器宇淳和,笃守先基,克开厥后,子孙世居资江北岸祖业之陶家湾。”陶澍曾于“江苏巡抚任内割俸,倡置祭田,倡设义学,以广公之遗泽。”配姜氏,生于明正德丙寅(公元1505),没于明万历己卯(公元1639),生子二、女二。


第八世:陶守法字德度,号竹峰,陶鋂次子。生于明嘉靖辛亥(公元1551),农民,为人“言规行矩积善成基。”配胡氏,生于明嘉靖丁巳(公元1557),没于明天启壬戌(公元1622)。胡氏“秉质勤明,持家有道。夫故后,饮冰茹孽,操持愈励,扩充基业,庆笃贻谋。至今,小淹一河两岸子孙尤极盛。”生育四个儿子。

第九世:陶承位字立夫,号继峰,陶守法长子。生于明万历癸酉(公元1573),没于清顺治乙酉(公元1645),享年73岁。农民,“为人公正无私,远近推重。”配吕氏,生于明隆庆壬申(公元1572),没于明天启癸亥(公元1623),生子惟亨。继配梁氏、生没不详,生子惟敦,女一。


第十世:陶惟亨字太和,陶承位长子。生于明万历乙未(公元1595),没于清顺治庚子(公元1660),享年65岁。农民,为人“存心质厚,气度端凝。”配王氏,生于明万历甲午(公元1594),没于天启丙寅(公元1626),生三子、二女。继配李氏,没于清康熙丁巳(公元1677),无出。


第十一世:陶耀祖字伯含,陶惟亨长子。生于明万历戊午(公元1618),没于清康熙已巳(公元1689),享年72岁。农民,“秉性纯明,超然有志略。时鼎革之初,乡里缚小盗将溺诸江,公见之恻然曰:是迫于饥寒,非真盗也,请释之。而施渡舟于小淹,使操驾而自食其力。舟坏,更造者八,其人卒改其行以善终。又尝经大汴滩,有商船碎碰于险,小舟竞往夺货。公急语之曰:夺货必控官,不若救人,吾给以重赏。小舟如其言,顷刻拯出十数人。平居孜孜为善,虽途中瓦砾必检置空处,恐其碍行人也。所行多类此,迄今子孙蕃盛,簪缨接武,盖公之佑启厚矣。”配刘氏,生于明万历丁巳(公元1617),没于崇祯癸未(公元1643),生子志翔。继配刘氏,生于明天启甲子(公元1624),没于清康熙已酉(公元1669),生子二女一。陶澍曾捐俸千金,为陶耀祖夫妇置田祭祀,并建“伯含家塾”,鼓励后人读书识字。 


第十二世:陶志凤字翎先,陶耀祖次子。生于清顺治丙申(公元1656),没于清康熙辛丑(公元1721),享年66岁。陶志凤是“社学生,治家有法,资产日饶。为人开爽豪迈,不畏强御。而存心极厚,待人极恕,屡为人消患于未形。虽奴婢庄佃,从不加以疾声恶色。偶因事质其山庄石磅溪与人,其人素劣,以恶语侵公。老仆金升闻之忿,遂出其私蓄,赎以归诸公,至今石磅溪遂为世业。盖公之德义所激,能使感奋如此。”“社学”即地方小学,清初曾规定每乡设一所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陶志凤进社学读书,说明陶家经济地位提高后,开始向文化方面发展,耕读并重。陶澍在《曾祖文衡府君、曾祖妣彭太夫人行述》中说:“翎先公席伯含公业,颇饶裕,居恒自尊重。每往佃舍,孙四五辈骑马尾之。平生怒人不出恶声,有大迕意者,但曰‘这种’。‘这种’者,言乃有此等人也。奴仆十馀人,待之皆有恩。每岁除,自与子孙饮堂上,诸仆饮堂下。酒酣,自起为诸仆酌,曰:‘辛苦尔等一岁,饮此以达老人意。’其盛德如此。初,伯含公好周贫乏,族中流落者收养之,恩礼一如家人。配彭氏,生于清顺治丙申(公元1656),没于清乾隆丙辰(公元1736),生子五、女二。


第十三世:陶崇雅字文衡,陶志凤第三子。生于清康熙甲子(公元1684),没于清雍正癸丑(公元1733),享年50岁。陶崇雅“赋性刚毅,卓有古风。生平严以褆躬,恕以待物。居家简默,而嘉行甚多。尝有雪夜盗公米者,迹之得其居,乃素识也。遂返阒其人姓字,终身弗言。其厚德率类此。”陶澍在《曾祖文衡府君曾祖妣彭太夫人行述》中说:“府君生而沉毅,寡言笑,每出必有以自卫。当是时,外侮犹甚,独无敢撄府君者。性勤能,无纷华习。种植外,时或市茶汉镇,旅邸无事,辄结网以习劳,人莫知其为商来也。”配彭氏,生于清康熙乙丑(公元1685),没于清乾隆辛卯(公元1771)。彭氏“秉性端庄,夙娴礼法,孝于舅姑,慈于子侄。”夫故,率子耕读,主持家计,陶澍说:“府君(指陶崇雅)未五十卒,一切家政皆太夫人经纪之,门庭肃饬,男妇数十口,事皆禀命行,人谓巾帼中丈夫也。开书馆,延明经黄先生明栋,命子侄从游,款接丰隆,每时物出,必先奉先生,并饷诸同学,然后家人乃得食。,无倦意。喜留宾,有截发风。犹子如元龙、灿昭辈,才而贫,且好交友,客至,必邀至太夫人家,以其礼意勤而丰约适宜也。晚年子姓蕃衍,福履醇和,享寿至八十有七而卒。”后道光诰赠一品夫人,生育有六个儿子。


第十四世:陶孝信字寅亮,陶崇雅次子,陶澍的祖父。生于清康熙戊子(公元1708),没于清乾隆戊戌(公元1778),享年70岁。陶孝信“厚德载福,至诚感人,孝友承先,诗书启后,行实事。”配李氏,生于清康熙癸巳(公元1713),没于清乾隆庚戌(公元1790) 。李氏“秉性温恭,慈祥淑慎。其善气迎人,能使物自化,而礼法饬然。虽古之钟郝,或犹未逮也。一时族戚奉为女宗。”后道光诰赠一品夫人,生子四、女二。


安化农村习惯,人死后的墓地都在本人居住地的村庄山上,即祖坟山墓地。

上述陶澍一世祖陶舜卿、三世祖陶潮宗、四世祖陶仕奇、五世祖陶玉玘、十二世祖陶志凤,以及陶澍父母等处的墓地,都在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因陶澍钦赐陵园,由陶澍兴建,各有华表一对,上镌“旨华表太子少保两江总督陶澍”字样;并各有翁仲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

      现三世祖、五世祖墓地基本保存完好,四世祖墓地保存了一部分。有些墓地则不见踪影了。所谓“翁仲”,翁仲是秦始皇时的大力士,身长1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其镇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此后,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有一传闻附录:乾隆皇帝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他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说:“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即写下“打油诗”一首:“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翰林。


根据上述对陶澍祖父以上共十四代直系祖辈的简单介绍,我们将陶澍定位为“山乡农民的后代”。考察陶澍的直系祖辈,多为贫穷的山区农民。陶澍祖先的第一代陶舜卿至第十代陶惟亨都是居住于山区的农民,以耕种为业,比较贫穷,即我们所说的贫下中农。第十一代陶耀祖则已发家致富,是农村中的土财主。陶耀祖发家的原因,一是本人的能干,王焕錪称其“有干略”,陶氏族谱说他“秉性纯明,超然有志略”,是一个有才干、有志气、有能力、有远见、善划算的能人。二是人缘好,族谱说陶耀祖品德高尚、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善于团结人,是在农民中有威信、有号召力的人物。三是陶耀祖处于一个好时代,即所谓“鼎革之初”,清楚统治者比较重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一些条件。第十二代是陶澍的高祖陶志凤承继父业,更加富裕,但为人不错,是农村中的“积善之家”。第十三代陶崇雅为陶澍的曾祖,仍然富裕。

陶澍的第五代孙女陶今说:“文衡公(即陶志凤)除了务农,一年还要做一回生意人,将安化独有的黑茶运到武汉去卖,生意不大,却十分辛苦。为着几担茶,要翻越百数里路的山岭,再浮急流险滩的资江,过洞庭,入长江,始得到武汉。”当时,安化在武汉做茶生意的不少,汉口鹦鹉洲的安化同乡会多为茶商,陶澍曾为之题联:“安邑擅经营,鹦鹉洲前,聚会依然桑梓地;化工资赞育,芙蓉岭外,出山尽是栋梁材。”以上陶澍祖先三代,是农村中的财主,划成份应是地主、或富农、或兼工商业者,但都属于农民。第十四代陶孝信是陶澍祖父,已经开始破败,正如俗话所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破败的原因,一是陶志凤生了六个儿子,一份家产各得六分之一,当然不如先前富裕。二是正如陶今所说:“老实巴交的祖父生性淡泊,不善农事”,坐吃山空。如果这时给陶家定成份,可能是破产地主?根据陶澍以上十四代祖先的考察,虽曾有过短暂的富裕;但是,一则始终没有离开农村,居住于山乡和山区小镇靠山地区,二则始终以耕种田地和山土为业;三则家境贫寒,几次迁徙。因此我们认为,陶澍出生于农民世家。

 

三、陶澍生长于贫困家庭


资江陶姓陶澍的第十五世是陶必铨,字士升,号萸江,陶孝信第四子,陶澍的父亲。生于清乾隆乙亥(公元1755),没于清嘉庆乙丑(公元1805)。据陶澍《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显考萸江府君行述》:陶必铨自“幼颖异,闻先祖谈古史及星象,辄向家人述之无遗。六岁从堂叔学海公受经,旁及子史,多所究览,下笔惊其坐人。公奇之曰:‘吾家神驹也’。时堂伯洞厓先生必麟,堂兄兰江先生澧,咸以英年积学有声,号为三陶。丁酉正月院试,与兰江同补博士弟子员。”“丁酉”,为乾隆四十二年,即公元1779年,陶必铨22岁。其后,陶必铨丁扰守制家居,乾隆二十六年曾“诣城南书院,从太史余存吾先生游,先生每称为今之正希。继而当事者改隶岳麓书院,闭户醰精,所诣愈邃。掌教少鸿胪罗慎斋先生极爱重之。”之后,陶必铨先后在江南百花台、红坭、桃江、益阳等地设馆授徒,以为生计。

陶必铨教书、求学,均有可取之处。 一是求学十分刻苦。“在岳麓、城南时,蔬菜日不过十钱,书院故有大吏月课列前者,例予金为劝赏,府君赖此佐膏火资。读书至夜分,目麻茶,则毅然自持,绕案走至旦,其后竟不复思睡。尝言:冬夜温经,火尽,寒气自足趾入,徐自胫至膝、至股脾、至腹,乃不复可耐,然后寝。晨起就火,犹漠然也,饭后始能暖。”其刻苦求学如此,故能学到真正的学问。二是主张通经致用。既重视经学,又强调实用之学,“于天文、律吕、礼制、开方诸法,尤覙缕详明,或离席画地作图,或于中堂揖让进退以演之。其立课,仿先儒之分年日程,而以通经为本。尝谓:‘经熟则义理熟,而言之有物。’以故及门之士,咸知趋向实学,取青紫者甚多。”“青紫”,本指古时公卿的服饰,借用为有成就的官员、人才。三是重视史地实学。陶必铨为主持《安化县志》的编纂,曾亲赴“各乡,辄访问其人物,综览其形胜,古迹残碑,摩挲殆遍,有所闻见,随手札记,久而成帙。”他又主持了县志的编纂和刊刻,为安化历史、地理、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强调融会贯通。陶必铨认为:为学“务贯通,不为章句学,每开卷,纵横盈几案,批郤多前人所未发。熟于掌故,穷源究委,指数如掌上纹,年月甲子,无一舛漏。尤喜搜节义事,为文传之。” “诗宗杜、韩各家,原本性情,而不盭于一法。”五是教书与教人相结合。重视为人师表,陶必铨能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能耐贫穷之苦,虽以“藜藿佐食”,仍“诵歌不辍”;“不营财产,视阿堵物犹土苴也”;“居平为义若嗜欲”,待人以诚;事亲至孝,“处宗族,蔼然雍逊,于祠庙,尤致敬”;勤于探求学问,“偶有赢余,专置古籍”,藏书甚富。平时言传身教,对陶澍的学问功底和为人处事,都发生了重大影响。

    陶必铨是晚清较有成就的学者、诗人。邓显鹤在《沅湘耆旧集》称其“治经有声,于书无不窥”。秦瀛在《陶府君墓志铭序》中说:“君幼颖悟,受经旁及子史,多所浏览。既长,补博士弟子员。教授里中,益肆力于儒先传注。手握丹黄,夜以继日,闭户醰经,一时推重。……自古勤学励行之士,往往槁项黄馘,不得一遇;且不得于己者,或并不得之如子,得之子矣,又或身先土壤,不及见其子之遇。有始君不遇于己,而克见其子之遇,顾年甫逾艾,遽以病卒,其可幸也夫!其可感也夫!”所谓“槁项黄馘”,成语,指面色苍黄,形容不健康的容貌。源自《庄子·列御寇》:“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瞿佑《剪灯新话·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薛福成 《选举论上》说:“孰知夫二百年来,聪明才杰之资,迍邅场屋,槁项黧馘以老死牖下者,肩相至也。”这里是秦瀛对陶澍的安慰。陶必铨的诗更有名气,法式善曾为《萸江诗存》作序:“先生宗屈大夫而师少陵,尝手注两集数易其稿,朱墨灿然。其诗澄泓演绎,有以德乎性情之正。”唐仲冕则认为陶必铨的诗“有建安风骨,而兼子美、退之、长吉、义山之胜。”“子美、退之、长吉、义山”,即著名诗人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沅湘耆旧集》选有陶必铨诗作66首,如《竹林冬翠》:“劲节终成直,虚心故耐寒。残冬无限别况,风月倚千竿。”又如《湘中怀古》之一:“楚有屈子汉有贾,千古何人继风雅。离魂收拾葬江鱼,湘浦无端沉吊书。当时稚子恣讪诮,不道洛阳亦年少。吁嗟异代一般愁,郁柑园满树秋。” 陶必铨好学博识,却科场不顺,省闱十次不售。一生以读书、授徒、著述为乐,有《易经抉微》、《书经抉微》、《春秋汇览批点》、《杜少陵集批点》、《韩昌黎集分韵新编》、《萸江古文存》、《萸江诗存》、《萸江制义》等著作传世,并曾主持《安化县志》、《陶氏族谱》的编撰。

陶必铨为人,清貌颀身,眉目疏朗,发长至地。性磊落,负气节,遇事有定识,利害不能夺。与人交,无城府,一行之善,一字之长,即自若不及,津津乎有味言之。惟不能面谀,人有过失,或痛加折斥,豪势不稍假,然事后即不复记忆,人知其无他,弗憾也。善饮酒,酣后纵谈慷慨,声动邻屋。谦虚自爱,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居平为义若嗜欲。有友死,债累累,府君念其子稚,为称贷代偿。亲戚窘乏者,必极力拯援。处宗族,蔼然雍逊。于祠墓,尤敬,综理咸有法度。见不法,必极言诱导。”事母至孝,其母病重时,曾尝糞以验甘苦。热心公益事业,曾主持县城梅城修建学宫、南宝塔,事必躬亲,细心筹划。乡人决议重修学校,公举陶必铨主持其事,“乃徒步集费,日数十里,往来风雨荦确中,至于咯血,不少休。乡人感其义,相与捐资,逮冬而塔成矣。”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安化大饥,“道有死者”,陶必铨“倡议募钱数百数千为敛葬费,掩埋之役,乃亲为之。”

陶必铨一心为公、助人为乐的品德,为乡人所嘉许,很有人旺,被公举崇祀乡贤祠。陶必铨“平生不营财产,视阿堵物犹土苴也。偶有嬴馀,专置古籍,插架甚富,皆印‘爱吾庐藏本’于卷首。‘爱吾庐’者,府君书室。尝书杜兼‘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语,示不孝等曰:‘吾书虽非俸买,然舌耕所馀,得之尤艰,宜珍惜以贻子孙。’”陶必铨的为人处事、学问人品、道德修养,都对陶澍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陶澍的母亲黄翠兰(公元1757-1790年),同邑河曲黄会明的长女,十八岁时与陶必铨结婚。陶澍在《例赠安人显妣黄安人行述》中说:“安人为人,丰体而健力,不类啬寿者。耐勤苦,无肯一日闲。其庄严孝敬,则性成也。幼侍母疾,常不解带。事舅姑,能得其心。癸卯甲辰数年间,大人游学岳麓、城南书院,祖母老,时复动少子怜,安人所以仰慰于其际者,尤多人所难能。其初来归也,甫半月,值院试,大人方艰于资,安人即脱簪珥,复检家藏稻种数斗,自舂之以资其行,明正而报捷者至矣。居平茹苦若荠,岁饥采藜藿以佐食,或数日釜炊无颗粒,未尝形诸口。大人性不耐家事,每岁客异地,安人以所旨蓄储之瓶,俟其归而食之。以故安人在日,家虽贫,大人亦自忘其贫之至是也。大人既渊心力学,岁科试,必拔蝥先登,而棘闱屡荐皆不售,不无悒悒。安人以李太安人在堂,不宜使老人知,益其凄惋,惟勖以励志无懈。故大人虽不得志有司,而文坛执耳之称,远近无异辞,则内助之功为多矣。抚不孝兄弟,寒暑维谨。不孝溍幼稚家居,安人出入必以自随。妹氏尚乳,则以幅布裹之,负臂间,而躬亲操作。呜呼!自来十五年,辛苦备尝。”这种勤劳持家、孝长友姑的美德,亦对陶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黄翠兰生育二子一女,长子即陶澍,次子陶溍,女陶姗英。

陶澍的弟弟陶溍(公元1781-1812年),字子晋,号石潭。陶澍在《亡弟子晋哀词》中说:“幼值家落,岁且歉,府君携余馆于外,留弟就村塾,肄业一载辄废。尝随先母黄安人,持筐采藜藿以食,行坐靡不偕。”陶溍只得“与诸从兄之业耕者伍,长镵短锸,朝出暮归。”陶溍18岁时,“忽感激发愤,欲读书,自春徂秋,毕《易》、《书》、《诗》三经,咿唔穷日,夜不自休。或府君为他生讲解,乃辍读倾听,为颔首状。诘之,则耳获者已兼数人之业矣。随执笔为文,两月即成篇,斧藻经语,滔滔汩汩,不假绳削而合。府君大惊,喜曰:‘家有名士而不知,吾过矣!’”陶溍“为人质直寡言,肫诚无伪,有所可否,虽贲育不能遏,人畏其戆,久而乐与之亲也。粗衣粝食,纷华无所悦,顾独好酒,每饮尽数十斗”,因而影响了他的健康。陶溍于29岁入县学,为弟子员。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病逝,年仅31岁。

陶溍兄弟情深,《陶澍全集》中有不少为陶溍所写的诗文。在《长沙别子溍》一诗中说:“结发为弟兄,聚少离偏数。少岁痛失恃,家道况萧索。我随阿父出,头上才总角。君随伯也居,齿稚力尤弱。晚归牧儿歌,朝出樵夫斫。十七君始读,乃得同灯幕。逾年我入都,缁尘溷京洛。北辙复南辕,踪迹风边箨。饥驱地无常,彼此相思各。岁晚每一逢,对面泪如濯。但见乃兄穷,谁云家弟乐。辛苦可怜虫,惭愧同林雀。”表达了兄弟聚少别多、强烈的思念关切心情。陶溍入县学,有《喜闻子晋入县学》诗,表示“能持门户应怜尔,毕竟诗书不误人。闻喜阿兄翻洒泪,九原何处报双亲。”陶澍在四川主持乡试,陶溍步行几千里来看望,兄弟在荆州相会,陶澍有《荆州喜晤子晋夜话,成诗五首》,其中第一首说:“正苦思家切,南瞻泪暗流。那知今夜月,相对渚宫秋。跋涉怜余病,徘徊得尔留。翦灯终夕话,不觉漏声稠。”陶溍好酒,影响健康。陶澍以《闻子晋病酒》一诗惇惇规劝:“计误双持蟹,人嗤一饮牛。寄言身愈日,莫更近糟丘。”陶溍英年病逝,陶澍十分悲痛,有《亡弟子晋哀词》和《哭子晋》诗:“岂意有兹事,朝犹念卯君。家贫劳作计,路远致离群。抱病形何似,临歧语不闻。伤心秋叶坠,弗忍望停云。”“化去几多日,嗟余尚未知。秋来惊雁断,书至且狐疑。向岁分襟处,庚午十月,与弟别于江陵。昨宵入梦时。还山风雨约,深悔十年迟。”陶澍又尽心尽力处理陶溍后事、选择嗣子、照顾弟妹,花费了许多心思和精力。

陶姗英(公元1786-1809年),为陶澍的妹妹,四岁时,因母亲去世,家庭贫困、无人抚育,被迫送湘潭周光炯家作童养媳。孤苦伶仃,23岁即因病早卒。陶澍闻讯后,悲痛异常,作《有梦哭周氏亡妹》:“打包云栈过来身,骨肉迢迢入梦新。一死竟成终古恨,四年曾是未亡人。占熊弗遂生前兆,负蜾谁联没后因。苦杀周郎重晤日,泉台迎问老孀亲。”“茫茫天意竟谁知,似尔聪明早丧之。四岁无家称幼妇,十年作苦伴孤儿。那堪远道悲秋日,正是江干送别时。梦里隐闻阿嫂哭,楚天南望泪如丝。”可见,陶澍兄弟姐妹三人,感情深厚,虽因家庭贫穷,聚少离多,却始终相互关心、相互爱护,是一个尊长爱幼的和睦家庭。 

综上所述,陶澍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陶必铨虽以教书授徒为业,却属于农村贫穷之家。一是从衣食方面看,民以食为天,陶家却时有饿饭的时候。“居平茹苦若荠,岁饥采藜藿以佐食,或数日釜炊无颗粒,未尝形诸口。”“或数日断炊。”二是从住的方面看,陶澍在《乃有此庐落成》诗中说:“泣思先子时,啸歌一室偏。老屋不三间,瓦缺无全椽。左右交众木,支撑防其颠。清风出四壁,星月摇床边。宾客门外来,宿宿纷辎輧。一间割为二,寝后厨当前。中夜儿女啼,隔壁惊客眠。岂不甚局蹐,处素良自然。悯此屋与基,购置百千钱。辛苦舌耕积,刮毛未成毡。方期岁有秋,出幽谋乔迁。讵知玉楼成,促召还诸天。回思住世日,未获一夕便。”食和住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陶家当处于农民生活的低层。三是从用方面看,陶家要“拾薪、摘茗芽,市米以就学。”冬天没有火烤,“冬夜温经,火尽,寒气自足趾入,徐自胫自膝,至股脾,至腹,乃不复可耐,然后寝。”陶必铨到省城参加考试,却没有路费,要“安人即脱簪珥,复检家藏稻种数斗,自舂之以资其行。”四是从家庭来看,一个五口之家,却长期分散,不能团聚。陶必铨长期在外设馆谋生,靠舌耕糊口。黄翠兰主持家务,常以幅布裹幼儿,负臂间,而躬亲操作,辛苦备赏。陶澍自幼参加劳动,因交不起学费,只得跟随父亲在外读书。陶溍则失学在家,与业耕者伍,长镵短锸,从事农业劳动。陶姗英更加悲惨,四岁即送人当童养媳,根据安化农村习俗,非极贫极穷人家,不会有尚不懂事的四岁女孩当童养媳的事发生。可见,陶必铨在农村中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我们说陶澍是山乡农民的后代,是准确的。

《陶澍传》连续集   第一章 陶澍出山

第二节  山乡农民的后代

      显赫的文武先祖

      资江陶氏的农民世家

                       ------

欲知下节精彩内容,

请看下回分享:

第三节  多妻多女独子家庭

      陶澍婚姻的轶闻趣事

      “妻妾成群”

      陶澍的子女


与生活并存,先睹为快!

      又一传奇佳作,先睹为快!!

关注“湖湘世家资江陶氏”公众号


《陶澍传》刊登说明:

现将《陶澍传》初稿选录刊登,以利读者先睹为快。

此书将于2018年夏秋之际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字当以湖南人民出版社为准。


 《陶澍传》作 者:    陶用舒

            编                 辑 :   陶  双(用)

部分网络图源


与生活并存,先睹为快!

又一传世佳作,先睹为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