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浮世清欢,细水长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播音:王佳慧


【校园走笔】



这世间,有人将自己放逐到天地间,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不问红尘俗世,只静静地守着属于自己的天地,看清风朗月,观世间之妙语梵音,内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波澜不惊;亦有人选择用脚下的每一步路,来开拓出一条光明的大道,只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抱负;或是有的人,选择在平常琐碎的生活里修行,在柴米油盐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尝尽世间百味,历经坎坷曲折。无论是何种生活方式,只要不曾违背心中的意愿,只要能够顺从自己的本心,一切的选择,就都是正确的。无需去管周遭的人会如何地讥笑或是嘲讽你,只要是对的,就选择坚持下去。每个人,都是生来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生命的长度与意义,唯有你将世事亲历亲尝过后,才能真正知晓其中的真味。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里戏外,皆是身不由己,无论最终是以喜剧圆满的方式结束,还是悲剧的方式遗憾终生,我们都只能选择面对,扮演着一场又一场的戏,既是自己人生戏剧里的主角,亦只是时间长河里的匆匆过客。还有人说,人生如梦,梦里梦外,恍若隔世,毫无瓜葛,又似乎只在两点之间。半醉半醒半浮生,人生又何需活得太过于清醒?难得糊涂,难得清闲,能够有时间来面对自己,便是这个年代最奢侈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亦如同一首歌,时而轻吟浅唱,婉转悠扬;时而澎湃激昂,气势磅礴;时而空灵寂静,扣人心扉;时而缠绵悱恻,哀婉久绝。旋律跌宕起伏,时而舒缓,时而轻快,时而清脆悠扬。或许,缺少了其中的一种音律,都无法谱写成一曲真正美妙动听的歌谣。人生的旋律,不也是如此吗?跌宕起伏的人生,才是真正圆满的人生。


亦或者,浮生如茶,一盏茶,就可以洗尽铅华,褪去浮华焦躁的心情,化作一泓甘泉,慢慢地滋润你的心田。即便我们只是时光之过客,亦可以在万千杯盏中,找到那杯属于自己的茶,而后,在茶中品别人的故事,品出自己的悲欢,饮尽千江之水,饮罢明月清风。茶不似酒,香醇浓厚,而是经过开水滚烫煮沸之后,慢慢地焕发淡淡的清香,随着喉管而下,所有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皆随着这股清泉,一饮而下。茶似人生,有千百种,味道亦是不尽相同,有浓亦有淡,有人喜欢浓郁的茶,有人则喜欢淡茶,亦有人喜欢苦茶,喜欢将苦涩尝尽之后所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其实,浓淡皆可细饮,只不过饮茶之人心境如何,所饮之茶,便为何种味道。而我,则最喜欢品一盏清茶,“寄真味至淡泊,”因为这份淡然,所以历久弥香,更让人回味无穷。因为这份淡泊,所以才能得以回观自我,恢复以往的平静。

浓茶淡茶,品时皆是芬芳浓郁,品后却都是寡淡无味。从一开始的苦涩,到甘香,再到索然无味。此后,无色、无香,亦无味。万物荣枯,盛衰必然,人走茶凉,试问这人间,又怎会有不聚不散之人生?不同年龄的人所品味的人生自是不同。有时候,你不厌其烦地去对别人讲述这世态有多纷繁凛冽,倒不如让自己纵身于尘涛骇浪,尝过百味人生,便深晓一切的阴晴圆缺。林清玄曾说:“生活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情爱中的离别时咸的,咸有咸的滋味;生活的品常是淡的,淡有淡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细细品味,无论是何种滋味,皆需自己亲历亲尝,那看似深奥晦涩的人生真理,就蕴含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

生命也许就如同一道菜肴,色、香、味俱全,每做一道菜肴,都需要经过一番工序,或简单或繁琐,或是酸、甜、苦、辣、咸俱全,或只是一顿清茶淡饭,却也令人回味无穷。既不是美味佳肴,亦不是山珍奇馐,只是山肴野蔌,却能够在品尝时,品出人生的清欢,品出百味人生,咸淡滋味等闲尝,又有何不好?人世苍茫飘渺,浮华不过一瞬,平淡才是身。有人追求平淡,有人追求热烈,有人追求高雅,有人追求自由。如若可以,都只愿人间的一切尘埃落尽,你我都不会为世情所转变,亦不困于情,不执迷于名利,亦不乱于心,不迷于世。时光知其真味,愿你我,都能够在简单而平淡的流年中,品出各自的清欢。

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将一盏茶,喝到无色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阙词,念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摘自《散文原创合集》




【百味书屋】



  《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两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却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罗嗦了小半本书,前面还写得跟论文似的,当你快没有兴趣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转变,发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飞快地看了下去,还激动得不行。

读完全书,我也没发现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为什么起这么个名,也许只是个名吧。实际上我对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百度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说法说这本小说是以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的,于是我又百度了一下高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高更确实落魄过,确实跑到过塔希提岛,也确实画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画。但小说本身确实和高更关系不是很大,没有高更这个人也完全没有关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先说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讲了番某画家如何如何优秀,他的画如何热卖,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后就讲“我”在伦敦,混一些文学类的日子过,认识一些人,其中一位是个证券经纪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写,但热爱文学及文学男女青年,于是经常请他们吃饭。偶尔遇到她的丈夫,发现就是个标准的老实的职员类型的中年人,也不说话。然后他们去度假。这已经是小半本书了。

当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位老实的事业小成的职业中年突然跑掉了,抛弃了家庭,金钱,职业,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后这位妻子就讲作家帮忙去巴黎找他。这位中年男子已经变了个人,完全不讲情理,对家庭社会这一套完全失去了兴趣,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画画上,自称感受到了召唤,整个人受到某种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虽然“我”不认为他画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画家却认为他画得很好,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钱,帮助他,他快病死了还请他到家里去养病。此人养病期间勾搭上人家二流画家的老婆,二流画家自己只好离家出走。三个月过去,突然间,二流画家的老婆了,而他仍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这位可怜的女子为模特的画,二流画家深为拜服。他还明说,这位女子他根本不爱,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画完了,就没用了。

后来他请“我”去看了三十来张画,“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挣扎。然后数年间没有消息。后来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岛上了。于是“我”就到这个地方,采访了一些人,了解到他在这个岛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结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丛林里,一直画画,后来生了麻风病,于是死掉了。

从这位画家,书里叫斯德里克兰德的,出走巴黎并以一幅毫无人性的态度出现开始,毛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说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这个心灵历程,我想毛姆是经历过的,他把这些想法全写了出来。

一开始的思路是人生没有意义,你必须尽可能活得有意义些。为此故,你可以牺牲你自己,这许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牺牲其他人,这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书中画家表现得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概念,他已经根本不想这个问题,他自己的身体没有关系,别人的身体也一样没有关系,一切只为了他的画画。其次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一个人怎么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现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挣扎,便是在此处挣扎。这位斯德里克兰德已经有所感悟,并且在他的画上有所表现,但画风仍然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还不知道如何精确地表达这种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达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表达。

到后来在塔希岛上,毛姆开始转向思考如何生活去达成这个意义,以及是否一定要走这种六亲不认的道路。他举了一位正要获得提升的外科医生的例子,他在亚历山大城突然觉得像回了家,于是放弃一切,住在埃及当一名低下的海关检疫员,但也从来不后悔,感觉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农民,他在太平洋小岛上开辟了自己的农场,盖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儿子长大接班,他也很快乐。在前面,毛姆讲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锁,似乎只要突破这些后天的束缚,人就得获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觉到在后面毛姆自己突然对这个结论变得不自信起来,转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听从内心召唤但并不反驳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里,作家甚至借画家之口说了许多对女性甚为不恭的话,似乎女性都是在把杰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里拉,甚至于二流画家的老婆也是在此举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的。

实际上毛姆在靠戏剧成名后的第一部小说就叫《人生的枷锁》,这似乎成了他一贯的主题。单就这本小说而言,我不认为他对这个问题解析得很成功,但这仍旧是一本很好的书。

 



【魅力红人坊】

 


齐白石(186411日─1957916),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201712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齐白石在北京定居后,内心却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的思想轨迹。齐白石不可能将家乡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齐白石来到北京,并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以实现齐白石心理的平衡。齐白石刻了许多寄托着怀乡之情的闲文印,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是齐白石自抒胸臆的第一主题。齐白石写了许多的怀乡诗,如:“登高时近倍思乡,饮酒簪花更断肠,寄语南飞天上雁,心随君侣到星塘。”又如“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这些诗句是齐白石“夜不安眠”、“枕上愁余”时所些的肺腑之语。变法和着变意,变意和着变法,乡心伴着童心,童心也总念乡心。

齐白石的作品《我最知鱼》,画着小鱼围逐钓饵,是齐白石少时作惯之事,故能知鱼";齐白石77岁时画《墨猪出栏》,是因为齐白石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齐白石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是因为齐白石还记得乡里人叫黑蜻蜒作“黑婆子”,叫小甲虫作“红娘子”,这正是农民眼中的草虫,是农民的审美情趣;齐白石画鲇鱼题“年年有余”,画石榴象征多子,画桃子象征多寿,这也是民间艺术喻意象征的特色。

齐白石笔下的钟馗、寿星、仙佛一类作品,也是农民们聊天时嘴边上的对象。这类作品,是齐白石的恋乡情结和童真情趣的自然流露,是“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的愿望,是一种有异于“诗书传家远”的农民意识的自觉的表白。当齐白石画《白菜辣椒》时,不仅有感于红与黑的对比,同时也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而愤愤不平;齐白石在有关画白菜的题句中,所表示的“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正是《农耕图》中的那位老农的自白。也是齐白石对本色、本质毫不掩饰的自我肯定。

齐白石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齐白石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和艺术中的乡土气息,根源于齐白石的劳动生活。齐白石也曾在艺术上走投无路,那是虚假地因袭“八大山人”的情感所必然遭到的碰壁命运,实质上那是齐白石的心态与过去的文人之间不相谐和的结局。当齐白石认定自己是农夫时候,往年储备的自然信息便源源不绝地奔赴腕底、舌端、刀锋,化作了新的艺术信息,抛弃了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齐白石艺术中的乡心、童心和农民之心的真诚流露,是齐白石的真心和本质的艺术表现。齐白石以本质、自我、变法、变意以及本质的艺术表现,才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深刻底蕴。

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功,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艺术的真谛是平凡而简朴的,后现代主义者们把问题复杂化,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另有难言之隐。只要根植于人民、根植于健康人性基础上执著的审美理想和信念,有不断遵循艺术规律实践的坚强意志,这是齐白石用自身作为榜样,留给我们21世纪中国艺术家最珍贵的启示。

 

(摘自:百度文库)




录入:杨禹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