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因为她,天台又多出了响当当的“六个地”,自豪吧,天台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周 琦 : 天台山与中国茶道


文/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周 琦


【提  要】:

●天台山不仅是江南最早茶叶栽培地,而且是中国茶道名源地;

天台山不仅是茶道思想发源地,而且是中外佛茶传播地;

天台山不仅是“茶禅一味”策源地,而且是中外佛茶“罗汉供茶”发祥地。

天台山  茶道  茶禅一味  罗汉供茶

天台山:江南最早茶叶栽培地


早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就有天台山记载,随着三国道教在天台山的兴起,江南道教创始人葛玄,十五岁就名闻江左,遂入天台赤城山、华顶山、临海括苍山、盖竹山、宁海丹丘等名山炼丹修道,至今天台华顶山葛仙茗圃、临海盖竹山葛仙茗园尚存。成为公认的江南茶叶最早栽培地。

自古以来,茶历来被视为能解百毒的仙药,《本草》云:“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格致镜原》卷二十一引,四库本,下同)。”《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重修正和政类本草》卷一引)。”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华陀《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壶居士《食忌》:“茶久食羽化。”《本经》简称《本草经》,即《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因此《神农本草经》对茶的解释,一直是古往今来最为权威的解释。


中国道教更是视茶为“能生羽翼”的仙药。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其《七之事》引《神异记》云:“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于善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神异记》为西晋著名道士王浮(即《老子化胡经》作者)所撰,今已佚。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鈎沉》辑有八条,所记俱神怪物异,兼及服食之说。余姚历代县志及明黄宗羲的《四明山志》认为“瀑布山”即余姚瀑布岭,而台州历代郡县志则认为《神异记》中的“瀑布山”是指天台瀑布山。其实不管余姚,还是天台,都是在天台山脉之内。

“丹邱”更是天台山或台州的别称了:宋林景熙《宿台州城外》诗“荒驿丹邱路,秋高酒易醒”;宋林表民的《赤城集》卷五录有宋台州知州李防的《丹邱州学记》,其内容就是创办台州州学的事宜。丹邱为天台之别称,自晋亦然。东晋著名文学家孙绰的《天台山赋》称“仍羽人于丹邱,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台岭”即天台山,可见自东晋既有此别称。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诗自注:“《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太平御览》(867)亦引《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日本茶祖荣西《吃茶养生记》卷上亦载:“《天台山记》曰:‘茶久服生羽翼。’身轻故云也。”晚唐五代的著名词人温庭筠在《采茶录》中亦记云:“天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元代诗人陈基在《小丹丘记》中所指出:“昔孙兴公赋天台有曰:‘仍羽人于丹丘’,为天台之别称(《台学统》卷65引)。”由此可见,“丹邱”与“天台”已是乳水交融,浑然一体。


唐代天台宗第九祖左溪玄朗(673年—754年)之高足神邕(710年—788年)曾编撰《天台山志》上下两卷,上卷为《天台图经》、下卷为《天台山记》。《天台图经》或简称《图经》,《天台山记》或简称《天台记》,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以及其诗自注引《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皎然所引《天台记》,即神邕的《天台山记》。“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即是《神异记》的“虞洪采大茗”故事。由此可见,“丹邱出大茗”的典故就源出于此。有人以为《神异记》中的“丹邱子”,即为三国江南道教之祖葛仙翁葛玄,因为当时仙名最大、道行最高的高道非葛玄莫属。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神异记》本属志怪小说,未可以真人真事以格之。但葛玄既是江南道教之祖,又是江南的茶祖。其分别在天台华顶与临海盖竹山植茶,成为江南最早的植茶之祖。在天台华顶与临海盖竹山也成为公认的江南茶叶最早栽培地。


天台山:中国茶道名源地与茶道思想发源地


现在茶道之书甚多。据《中国茶叶大辞典》载:“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活动。茶道之‘道’,有多种含义:一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三指技艺与技术。中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首现‘茶道’二字:‘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台湾学者吴静宜在《天台宗与茶禅的关系》(载《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6年创刊号,P.273)一文中指出:“中国‘茶道’一词,最早见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九《皎然传》载:“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昆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征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人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

其实皎然茶道“三饮”与“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茶道境界,正是由天台宗智者大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思想而来。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一上《圆顿章》提出了“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的著名命题。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解释说:“一色一香虽为微细之物,而尽有中道实相之本体。天台立空假中之三观而照一切诸法。为悟之极处。”意谓中道实相之理,遍布于一色一香等一切微细之物中。天台宗以空、假、中等三观去观照一切诸法后,所显现之悟境为至理中道。肯定一切诸法均具中道实相,自然亦肯定了草木等无情物具有佛性的观念。这既开启了天台宗第九祖湛然提倡“佛法平等、无情有性”说之先河,又成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南宗顿悟禅的主要源头。


智者大师短小精悍的名篇《观心食法》,明确揭示了“一心三观、圆融相即”的禅观思想所展示的“日用即道”的风格,即为智者大师最推崇的“日用禅”禅风。《观心食法》作于禅门清规之前,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僧团有关食法的珍贵文献。皎然茶道概念即由《观心食法》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发展而来。


《观心食法》仅仅三百九十余字,主要是教人于日常生活中涵养心性,念起即觉,意起即修;入于尘而不为尘所染,此种空灵绝待之境,实非寻常意识所能想象,正体现了大乘禅者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处处寻求解脱;融世间与涅槃为一味之食的无碍自在之禅风。其略云:“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


智者大师借新食、旧食之方便,行天台空、假、中次第三观。观旧食为故,新食为新,此为“假观”。于故中求故之实体不得,于新中求新之实体不得,此为“空观”。破故之实显新,在实相义上,新不离故;又因诸法无相,故无新故一异之别,此为“中观”。可以说,于食中行空、假、中次第三观是从现实中的食之“假”相中,抽象出食之“空”性本质,然后再回复到现象与本质统一的“中道”实相之上。此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理也。


中国儒家讲“中庸”、讲“中道”、道教讲“中和”。无论是那家学说,均以“不偏不倚、允执厥中”为要,“中”即正,即和合。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

茶道正是通过观品茶汤之“一色一香”,由现实中的“世间茶”的假相中,领悟“出世茶”空性的本质,最后回归到现象与本质统一观色悟空的“中道”上。因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中道即茶道也。皎然是台禅兼弘的高僧,从现存诗文看,受天台宗中道思想影响最大。其诗文集《杼山集》卷八《天台和尚法门义赞》即是天台宗中道思想的集中体现:“我立三观,即假而真;如何果外?强欲明因;万象之性,空江月轮;以此江月,还名法身。


皎然在《诗议》中说:“且文章关其本性,识高才劣者,理周而文窒;才多识微者,句佳而味少。是知溺情废语,则语朴情暗;事语轻情,则情阙语淡。巧拙清浊,有以见贤人之志矣。抵而论属于至解其犹空门证性有中道乎! 何者? 或虽有态而语嫩,虽有力而意薄,虽正而质,虽直而鄙,可以神会,不可言得,此所谓诗家之中道也”(引自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南卷·论文意》;中华书局,1975年版)正是天台宗的中道思想,促成了皎然的“茶道三境”:“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此道即中道也。皎然“茶禅一味”的茶道实源于智者大师《观心食法》提倡的“生活禅”。此有“三同”之解:

首先是茶禅同源。“苦集灭道”四谛,苦为首谛;认为:世事皆苦,修禅即求解脱,最终证道谛而超凡入圣。而茶性亦苦,因天台宗“无情有性”说,世上万事外物,均具佛性。故茶亦具佛性,故云茶禅同源。


其次是参悟同理。佛法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总纲;茶道博大精深,却以“怡、清、和、真”四谛为总揽。禅与茶的共同凭籍是心,即心灵的感通与彻悟;禅道之要,莫若摄心,摄心之法,莫若止观。还观者日常之觉照也。非天地之灵蕴,无以有茶;非真心之觉照,无以有道;茶为禅引,禅为茶道,同参苦谛,苦尽甘来;故云“茶禅一理”。


复次是茶禅同道。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谛“苦”为先,茶性“苦”为本;欲修佛道,悟茶道,均须参透“苦谛”,是以“茶禅一味”。无论佛道与茶道,均须参破“苦谛”,达到对“苦”的解脱。修禅喝茶,品茗悟道,茶味犹如禅味,以最后参悟“人生平淡即为真,茶味淡泊苦后甘”之哲理。“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千言不如一行。茶禅一味,即色悟空;此即茶禅同道。皎然诗“一饮涤昏昧,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即此理也。皎然可谓深得茶禅“个中三昧”。


皎然诗中越、剡溪(属天台山脉,介于今新昌、嵊州间),即今天台山的产茶地。而琼浆、得道、全真、丹丘等词汇都是道教术语。天台山原为道教修行地,天台华顶山上的茶圃,更是道士葛玄所种植。“自天台宗在天台山发展之后,中国茶道遂逐渐转为茶禅”。(台湾学者吴静宜《天台宗与茶禅关系》)由上可见,天台山是中国茶道的名源地与茶道思想发源地。


天台山:中国茶道“茶禅一味”策源地


从唐代茶诗看,茶禅一味滥觞于中唐。皎然与陆羽虽是至交,但对《茶经》只谈“祛疾”,不谈茶道,表示不满。皎然《杼山集》卷七《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邱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诗自注:《天台记》云:‘丹邱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此诗是皎然与郑容两人饮茶论道,说明茶主要的功效不在于祛除疾病,而是荡除胸中忧愁与烦恼,并指出《茶经》“即色不悟空”的不足之处。皎然与陆羽两人在幽静的山中寺院中,品茶香之趣。陆羽着重茶艺,皎然认为应将饮茶提升至茶禅的精神境界。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云:“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投铛涌作沫,着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余……”皎然将茶比拟为“禅经”,以为茶与禅经相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重阳佳节,世人多饮酒,谁能理解茶的“一色一香”?

天台寒山子诗云:“石室地炉砂鼎沸,松黄柏茗乳香瓯。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伽陀药,即阿伽陀药,术语,意为万应灵药;常以比喻佛法、禅法。茗乳香瓯,诠释寒山子饮茶闻香、观色悟空的“茶禅一味”境界。


最早提及“茶禅一味”的南宋台州判官陈知柔,其人《嘉定赤城志》失载,而见于《乾隆永春州志》卷二十四《人物传一》:“陈知柔,字体仁,永春人。绍兴十二年进士,授台州判官。郡获海寇,有被诬者,知柔辨释四十余人。教授建州、漳州,起知循州、徙贺州。知柔与秦桧子熹同榜,桧当轴,前列十余人,俱以攀援致通显。知柔独不阿附,以故龃龉。雅好山水,自天台至会稽,耽其岩壑。罢知贺州,复留惠阳,自号休斋居士。所著有《易本旨》十六卷、《大传》二卷、《易图》一卷、《春秋义例》十二卷、《诗话》五卷、又有《梅清传》、《诗骚古赋杂著古学并图》十二卷、《诗声谱》二卷、《论语后传》十卷,皆行于世(《闽书》)。


陈知柔《题石桥》诗云:“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长栖五百仙。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宋林表民编《天台续集·别编》卷二中诗句中五百仙,即指天台山石桥五百罗汉;声闻,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诃,住相法空分取证。陈知柔《题石桥》诗不仅描绘了雄伟壮丽的天台石桥作为中日佛茶“罗汉供茶”的发祥地胜景,而且还首次点出了“茶禅一味”的茶道最高境界。

剡人高似孙《国清寺泉时有绿蟾蹲崖石西》诗略云:“……山僧惜一茶,自碾仍自煮。相从有觉意,两悟无凡语。欲分鲜花屏,稍筑松风庑。铜瓶取明月,洗此文字苦。”(宋林表民编《天台续集·别编》卷四)说明宋代天台山国清寺僧人在自制、自碾、自煮茶过程中,能领悟禅法,超越文字,进入无我的“茶禅一味”境界。由上可知,天台山是中国茶道“茶禅一味”策源地。


天台山:中外佛茶“罗汉供茶”的发祥地


茶禅一味与中国天台山特有的佛茶艺术“罗汉供茶”是和合共荣生的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诗句看,“罗汉供茶”的乳花应产生于中唐。 素瓷雪色缥沫香”,即茶瓯中飘起的白色乳花。这是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记载的一种煎茶法。陆羽《茶经·五之出》载:“(茶之)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之者日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最早将天台山石梁确立为中国五百罗汉栖真根本道场的是晚唐百丈怀海禅师。百丈怀海(749814)禅师在《百丈清规》中不仅确立了天台山石梁是中国五百罗汉栖真之地,还制定一套供养罗汉的仪轨,使之在中国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陈翊《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这一清规在界推行后,天下丛林纷纷仿效,很快风行于全国。《百丈清规》卷五详细记载了《供罗汉》之仪轨,《供罗汉》又称《罗汉供》,又作《罗汉会》。即供养十六罗汉、。原仪轨已经佚失清僧仪润《<百丈清规>:一是预日挂牌;二是库房预备;三是正日预备;三是正日预备;五是拈香具拜;六是众唱香赞;;八是施主祈愿;九是收供唱赞。《百丈清规》中 “供养罗汉仪轨”,是以“天台山罗汉,来受人间供”作为主基调的。仪润在《供罗汉·证义》中还引述了无相真禅师的《供罗汉颂》,其颂云:“应供真人着眼高,海山来往不辞劳;也知为瑞为祥处,惹得天花上毳袍;石梁方广路非遥,檐卜堂中信手招;尊者半千谁是主,海天云静月轮高。”这标志着天台石桥正式成为中国五百罗汉栖真根本道场。

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始,武肃王钱镠每年都请天台僧人幼璋于天台山建金光明道场。南宋台州林师蒧、林表民所编《天台前集·别编》录有《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此诗六首,一谓天台山水神秀;二谓天台系佛窟仙源;三谓奉钱镠旨意设斋,乞求护国佑民;四谓精诚迎请罗汉,罗汉现相应供;五谓五百罗汉应供之事;六谓王命设斋祈福,功德圆满。,主要是因此地是晋唐以来的五百罗汉栖真之地。,既可护国佑民,又可超度亡灵。


宋代最早记载罗汉供茶的是苏轼。据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八《十八大阿罗汉颂》记载了其家罗汉供茶的渊源。苏轼外祖父程文应(曾官宋大理寺丞),二十多岁出游京师,归途四川遭逢寇乱,钱尽粮绝,困于旅舍。忽有十六位僧人来见,说我们都是乡人。并各馈钱二百,程文应得以返回家乡眉山县。程文应为眉山县巨富之家,为报答十六位僧人老乡,但不知这十六位僧人的来历。只能说“此为阿罗汉也!”自此每季设大供一次,一年四次供奉十六阿罗汉。遂沿自成俗。程文应享年九十,设供二百余次(一年四次),设供年限长达五六十年。程文应家设罗汉大供,其中必有茶供。其起源亦是受天台山佛茶“罗汉供茶”的影响。据《东坡全集》卷九十八《十八大阿罗汉颂·跋尾》载:“佛灭度后,阎浮提众生,刚狠自用,莫肯信入,故诸贤圣,皆隐不现。()独以像设遗言,提引未悟。而峨眉、五台、庐山、天台,犹出光景变异,使人了然见之。轼家藏十六罗汉像,设茶供,则化为白乳。或凝为雪花、桃李、芍药,仅可指云。或云:罗汉慈悲,深重急于接物,故多现神变。倘其然乎!


其次是宋代水利学家罗适(1029一1101)的《石梁》等诗述及天台石梁罗汉供茶之事:“茶花本馀事,留迹示诸方”。宋诗人杨蟠(1017—1106)《方广寺》诗“金毫五百几龙尊,隐隐香飘圣迹存”,进一步明确了石梁方广寺“罗汉供茶”习俗的存在。宋名臣贺允中(1080—1168)南渡后寓居台州,其《石梁》诗“聊试茶花便归去,杖头挑得晚风凉”,均指天台石梁罗汉供茶。


北宋治平三年(1066),台州知州葛宏闻此灵异事迹,遂与随行地方官员刘珵、舒亶来到天台山石梁罗汉阁煎茶应供。俄顷见罗汉阁上“四周昼阴深邃处”,亦“有茶花数百瓯,或六出、或五出,而金丝徘徊覆面。三尊尽干,皆有饮痕(宋·林表民《天台续集》上,下同)。”葛宏遂赋《罗汉阁煎茶》诗一首:“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看。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干。


随行的官员刘珵、舒亶步韵奉和二首。刘珵和诗云:“宝炉香散晓烟寒,净几供茶绕座看。已爱六花金缕异,更惊三啜翠痕干。

舒亶和诗云:“荐尽春园晓倍寒,灵踪留待使君看。寒泉冷结花纹细,玉碗香收雪点干。


“罗汉供茶”还见于日本天台宗大云寺主成寻(1011—1081)的《参天台五台山记》: “熙宁五年(1072)五月十九日戊戌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纹,五百余杯有花纹。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指成寻)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茶供,现灵瑞也。”经葛宏、成寻等人宣扬,石桥“罗汉供茶”名驰中外,天台山石桥遂成为中外品茗观瀑之胜地。由此而见,天台石桥是中国佛茶“罗汉供茶”的发祥地。



天台山:中外佛茶传播地


(一)东传日本 

早在中唐,天台山云雾茶就传播东亚。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入唐求法至天台山国清寺,师从道邃和行满,次年回国时,带去天台山茶叶与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比睿山东麓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今日吉神社附近的池上茶园内还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日吉茶园之碑》,记载了最澄在天台山携回茶种辟园种植的历史,这也是中国茶种传往国外的最早文献记载。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荣西第二次来华至天台山万年寺师事万年寺虚庵怀敝,留居二年五个月,其间,荣西深入万年山、石梁一带茶区,了解种茶、制茶技术和煮茶泡茶方法、茶道文化及其功效。绍熙二年(1191)荣西回国时,带去大量天台山茶种,一路将茶籽分种于平户、肥前、博多等地,荣西还将茶籽送给京都栂尾高山寺明惠上人,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日本建久三年,荣西用汉文写就被誉为日本“茶经”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大力提倡饮茶养生,被后人誉为日本“茶圣”,并奠定了现今日本茶道。今日本平户市木引街富春庵旁立有“荣西禅师遗迹之茶园”,京都拇尾高山寺立有“日本最古之茶园”碑。


道元(1200—1253),俗姓源,号希玄,京都人。14岁登日本天台宗总本山比睿山。从天台座主公圆出家,遍学天台教义。1214年到建仁寺谒荣西,习临济宗。荣西寂后,师事明全。1223年与明全入宋求法,历游江南名刹。1225年春夏之交,26岁的道元来到天台山万年寺,从元鼒住持受法。后师事宁波天童寺长翁如净,随侍三年,1227年回国,于越前(今福井县)开创永平寺,成为日本曹洞宗的总本山,今有信徒680余万人。


道元回国后,把天台山石梁“罗汉供茶”也移植到日本曹洞宗总本山永平寺。据《十六罗汉现瑞华记》载:日本宝治三年(1249)正月初一道元在永平寺以茶供养十六罗汉。午时,十六尊木像和绘像罗汉皆现瑞华。其记又云:“现瑞华之例仅大宋国台州天台山石梁而已,本山未尝听说。今日本山数现瑞华,实是大吉样也”为此,道元亲撰《图汉供养式文》,记述了这一“灵异事迹”。其中谈到荣西两次在天台山看到“罗汉供茶”的“灵异事迹”:一次在石梁,一次在万年寺。如今日本许多寺院内,还保留着“罗汉供茶”的仪式。1983年4月16日至17日,,就有“罗汉供茶”的仪式。


南宋端平二年(1235),日僧圆尔辨圆入宋求法,登天台山寻根访祖,亦带回天台山茶籽,播于日本静冈,成为现今日本最大的茶叶产区,年产茶叶总量占全日本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淳祐十二年(1252),圆尔辨圆法孙无象静照入宋,游历天台诸山,参拜石桥五百罗汉,集中日高僧四十二人之歌咏“罗汉供茶”八十四首诗歌,编成《石桥颂轴》一卷,这是中日最早的罗汉供茶诗集。今已经列为日本国宝。2012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刚、陈珏合著的《宋代禅僧诗辑考》,《石桥颂轴》编入该书附录三。无象静照的天台《石桥颂轴》中的八十四罗汉供茶诗,今皆未为《全宋诗》所录,是流传日本的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无象静照在浙求法行迹,可参见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江静副教授的《日僧无象静照在浙行迹考略》一文(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期)。


(二)东传高丽 

据韩国最早历史文献《三国史记》(1145)卷十《新罗本记》记载:新罗兴德王三年(828),唐文宗召见遣唐使金大廉于麟德殿,并赠予天台山茶种籽,金大廉带回茶种籽,始植于韩国全罗南道地理山(今智异山),其地立有“茶始培地”之碑。1999年浙江大学茶学系韩国留学生李恩京以《中国天台山和韩国智异山茶树比较形态学的研究》为题,经三年研究,最后得出韩国智异山茶树原于天台山的结论。


宋元丰时期,高丽天台宗创始人义天曾担任高丽使者前来宋朝朝贡,并至天台国清寺参诸耆宿,从天竺寺慈辨诣天台教观,对天台宗教义领悟深刻,并将茶种子、天台禅法与茶仪传回韩国。可见由天台茶禅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扩大到日韩等东亚邻国。


2013年中国天台山华顶讲寺“禅茶雅集”活动5月19日在华顶讲寺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禅茶界代表齐聚、茶祖之乡天台山品茗论道、体验交流,认知“禅即茶、茶即禅”圆融不二关系,感受“江南茶祖、韩日茶源”天台山云雾茶智慧之芽的魅力。同庆天台山这座中外佛茶传播地。


本文来源:跨界传播微信号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天台县传媒中心(广播电视台)

以下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新闻资讯

点击「写留言」分享感悟

荐读NEWS


市委书记陈奕君发表署名文章 阐述“妈妈式”服务深刻内涵

“花痴”眼福来了,媒体纷纷推介“乡愁花都”天台山赏花大全!

警钟丨清明倡导文明祭祀,禁止非法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各地都已开始严查严管模式……

天台被省市电视台“瞄”上,一天三次亮相!快来看看都有哪些新闻

【最美天台人】一条微信“炸”出一位“网红医生”,他的故事很暖心


 编辑:刘程程

✄ 审核:张慧强 朱蕾

✄ 监制:王华华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天台县传媒中心(广播电视台)广告投放

活动策划丨软文推广丨微信托管丨新闻爆料

联系人:柴静

手机号:15058630618 

政府网短号:570618

微信号:AnyTa204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