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别喝!古人端茶即是送客,并不是让你喝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个炎炎夏日,一位新上任的县令前去拜谒巡抚大人。按礼节,是不能带扇子的,这位县令显然不太懂这些官场的规矩,他不仅带了把折扇进了巡抚衙门,热的时候还扇了几下。巡抚看在眼里,心中不喜,于是趁着县令脱帽宽衣的时候,把茶杯端了起来。左右侍者见状,立即高呼“送客”。县令听了,只好拿着帽子,抓着衣服,狼狈地退了出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清代官场上盛行的风俗——“端茶送客”。



那时,下属拜见上司,上司都会以茶相待,以表示对客人的礼遇。不过下属都不会真的端起来就喝,一般只有坐久了之后上司举手称“请茶”且先饮,下属才能端茶品饮。而假如上司觉得话题已尽,又不好明着下逐客令,便端起茶碗略抿一口,或者只是举起茶杯做做喝茶的样子时,就表示客人该走了。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就有这么一段情节,韦小宝在接见了施琅之后,打算送客,书中是这么写的:

 

韦小宝心想:“你倒滑头得很,不肯担干系。”端起茶碗。侍候的长随高声叫道: “送客!”施琅起身行礼,辞了出去。

 

王国维先生的《茶汤遣客之俗》也对此习俗有记载:“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

 

端茶送客,与客来敬茶的美德是背道而驰的,如今已经绝迹。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中国,喝茶早已超越单纯的饮食,不仅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待客之道,并且蕴含了独特的礼仪规则在其中。

 

以茶待客源自赵匡胤的推动

 

我国以茶待客始于魏晋。据《三国志·韦暇传》记载,三国时吴国君主孙皓有一次大宴群臣,允许酒量小的韦暇以茶代酒。

 

《晋书》里也说,东晋荆州刺史恒温招待客人,不是多备酒菜,而是奉茶献果。可见早在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我国己有以茶待客的习俗。

 

到了唐代,客来敬茶已经成了传统的礼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五言月夜啜茶联句》,诗中写道:“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

 

北宋摹本《萧翼赚兰亭图》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画作《萧翼赚兰亭图》,则描绘了寺院中以茶待客的场景。画中左下有一满脸胡须的长者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放一锅,锅中水似已煮沸,刚放下茶末,长者左手执锅柄,右手持茶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弯身,双手捧着茶托、茶碗准备分茶,以便向宾主奉茶。

 

长者专注的备茶,童子小心翼翼的等待,表情传神,刻画入微。另外,在炉边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一枚碾磨茶叶的茶碾、一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可见唐朝饮茶文化之盛,寺院中不仅是僧众饮茶,还以茶待客。



到了宋代,茶成为待客的“必需品”,多认为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推动。

 

北宋建隆元年(960)二月,“”、当上皇帝没多久的赵匡胤召见宰相范质议政。


为表示对宰相的尊崇优礼,召见时设有座赐茶,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

 

不过这一次,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却听赵匡胤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于是上前递折子。就在这时,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范质的座位与茶给撤了。范质回身发现座位赐茶都没了,只好站着答话。

 

这便是正、野史都说到过赵匡胤“废座撤茶”的故事。从此大臣们在上朝议政时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一站一坐之间,皇权便与臣下拉开了距离。

 

赵匡胤于悄无声息中抬高了皇权,而茶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达到了顶峰,对大臣们而言,在前殿奏对时,皇帝赐座赏茶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了,而成了荣耀、给面子的事情。宋神宗时,曾念张方平劳苦功高,在他觐见时,特意在崇政殿赐坐啜茶。

 

北宋皇帝还喜欢用“赐茶”来施恩臣下。欧阳修是一位爱茶之人,但身居要职二十余年,仅被赏赐过一块茶饼。来之不易也就倍觉珍贵,这茶饼欧阳修从来就没舍得拿来喝,而是时常拿出来捧玩,还叹道“金可有,茶不可得”。



苏轼就幸运多了。北宋王巩《随手杂录》记载,哲宗皇帝曾经派中使秘密地赐茶给苏轼,中使跟他形容地绘声绘色说:“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傍,出此一角,密语曰:‘赐与苏轼,不得令人知。’出所赐,乃茶一斤,封题皆御笔。”

 

可见当时茶之珍贵,连皇帝都把它当做好东西。而喝茶习惯也渐渐遍行于宋境,以茶待客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并形成了一系列与茶有关的习俗和文化。

 

以茶待客的礼仪规则


“以茶待客”成为流行后,每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便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

 

至于喝茶规矩,各个朝代略有不同,但大体规则一致。宋代迎客喝茶,送客则喝用甘草香药熬煎的汤水,即所谓“点汤送客”,这一习俗延续到元末。清朝以后,茶饮取代了甘草药汤,送客时,端起茶杯就行。

 

俗话说“见人下菜碟”,最有名的还是苏轼的那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宋人喝茶通常如此。根据客人身份或者亲疏不同,主人会提供不一样的茶叶。据《梦溪笔谈》记载,王城东和杨亿是好朋友,王城东珍藏了一枚茶囊,里面装着十分贵重的茶叶。杨亿来了,王城东才取出招待他,换了别人,绝对享受不到。而吕公著体现朋友亲疏不同的方法,则是不同的茶具。



以茶待客时,还有一个“叩桌行礼”的习俗,即泡茶者向客人奉茶、续水时,客人端坐桌前,用右手中指和食指缓慢而有节奏地屈指叩打桌面,在茶界,这叫“叩桌行礼”。

 

这个习俗的由来据说源自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微服私访来到一家小茶馆,店小二正忙着,于是冲上一壶茶提与乾隆,要他分茶给随从饮用。乾隆不好暴露身份,便起身为随从斟茶。随从们吓坏了,又怕暴露了皇帝的身份,灵机一动,纷纷屈起手指在桌上叩击,以示“双腿下跪”、“连连叩头”。此举后来传到民间,人们也用双指叩桌来表示对主人为大家泡茶的感谢,沿用至今。 


茶为何在公务场合流行?



茶圣陆羽给茶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茶叶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一致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寄托着人类高洁清雅的情怀。相应的,饮茶则是证明自己德性俭朴的行为。

 

《茶经》中记载:“南齐世祖武皇帝遗照: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皇帝驾崩,照例应该隆重祭祀,但齐武帝为了表示俭朴,特意下遗照强调,死后不要杀牲祭祀,而是摆上茶饮就够了。

 

而据《晋书》记载,吴兴太守陆纳生活俭朴,声名显赫的大将军谢安去拜访他,他只设茶果款待。

 

相比酒甩不掉的“酒池肉林”黑历史,饮茶一直被古人当做彰显俭德之事,故而能成为通行公务场合的人际关系润滑剂。


明朝时期,日本“后期五山文学奇葩”之誉的遣明使策彦周良(1501-1579),于嘉靖十八年(1539)和二十六年(1547)两度来明朝贡,前后在江南一带待了两年多时间。由于肩负朝贡事宜,策彦需要与明朝各级官僚打交道。



据策彦周良日记记载,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朔:辰刻,正使及予、居座、土官以下诸官诣大监,讲贺朔礼。各消拜者四,拜了吃茶,茶了退矣。次谒海道大人,各列堂前四拜如恒,吃茶。次谒提举司,各到堂前四拜,如恒有吃茶。次诣知府,礼如前,礼了吃茶,茶了退矣。次谒知县,礼如前,礼罢,茶,茶罢,各归嘉宾堂。


又据十月十七日记载:午后,诣四府告北上之别,各四拜,拜了吃茶。次谒三府,各请设四拜,辞而不受。第有恒礼,礼了吃茶。次谒提举司,辞拜而不受,唯再揖,揖了吃茶。


在策彦的日记中,在拜会各级衙门时,频繁出现吃茶的记录。按照明朝人的说法,在官场或者民间的人情往还上,待客一般都是用茶。对于明朝官员,日僧策彦周良是千里迢迢而来的客人,自然每见面都要招待茶饭。


18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期间,也频频被以茶招待,马夏尔尼后来写道:“这是他们的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客人去到那里,他们总是以香茶招待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廉政建设,茶话会成为政府机关经常举办的活动。茶早已超越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两次都携带祁门红茶作为最高礼品。,亲自选定祁红为礼物,馈赠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