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粗饮茶,所求只是素朴自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句触心话


触碰心灵的说话
一封信一段情一生守候



授权图片 | 滕首诗 摄

本文经授权转载

来源:rufengdajia(儒风大家 )作者:儒风大家

1

几年前做茶专栏时,找遍了各种茶的话题,当时好话题其实就是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但持续了半年之后,除了好玩和知识普及这种体裁之外,发现写茶的几乎都不外乎传递精致气息和文化意图,无论作者是以前的文学大家,还是当年的写手小编。


于是想弄个爆款,看看有没有写粗饮茶的,毕竟很多人其实是这样饮茶的,这个话题本身就具有逆向性,觉得一定会火。


可是找来找去,只有作家张承志80年代写的一篇同名文章,很有思想,也很有看点,但是太长,而且主要是写他插队过的牧民饮茶的故事,草原上的饮茶毕竟异于汉地,光加奶煮这个习惯,很多人就会没经历过,也不想学习这样饮茶。


为什么现在没有粗饮茶的话题让人关注呢?其实想想也简单,没几个人像过去老北京或者老济南人那样,有闲钱了最多买点高碎(茉莉花茶的沫子)过过茶瘾,至于各地好茶尤其是小叶子细茶,只能看着有钱的爷喝罢了,自己的腰包够不着。


生活越好越好,市场的需求推动了茶叶的种植和贸易,量的支撑、茶商和当地政府的推广,让很多茶类价格也变得平民,大家都能买到自己想喝的茶,就算高端觉得贵,也有中低端可以消费的起。


至于青瓷、紫砂、贵重茶台这些以前多是文人享用的雅器,也入无数百姓家。


只是时代的节奏和频率加快,从前慢的时代走远,社会的浮躁和生活的繁杂,让更多的人选择喝茶调节自我心理。


茶作为一种含咖啡因饮料,本身就具备上瘾性,人心又求圆满,于是茶越买越多,越喝越好,茶台和茶室布置得越来越有文化味。


客观来讲,喝茶能静心,省己,于是茶和精致、修为、气质自然挂钩,茶让人变得越来越接纳自己,提升自己。


茶在这个时代,带着时代属性和人心所向,自然指向精致气息彰显和自我标签塑造。

粗饮茶,只属于底层,甚至属于过去的岁月。


但总想说说这个话题,不吐不快。


没有现成的,索性自己写一篇。

 


2



笔者年龄已到了油腻中年,喝茶到这个份上,素朴,真诚,谦卑,狂妄,圆滑各种情怀林林总总都已经经历过,思考也能更深一点,我想我能写得更客观。


于是写下这篇《粗饮茶》,倾诉下自己积累在心的长久感受,也博爱喝茶的朋友一笑,聊做茶点。


刚入茶圈混的时候,我就从一篇转载过的文章里记住了一句话(那文章名字好像大意就是蹭茶和买茶的不同),蹭茶要夸其多好,买茶讲其不好。加上近年认识的一个开茶店从困顿艰难慢慢熬到步入正轨的大姐,对我曾说过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喝茶而不买,就别说人家不好,房租水茶税哪一样不是成本?请你免费喝就不错,你有什么资格说人家不好。


我更是加深了口不言其过的信念,一直诚惶诚恐,因为混圈越久,越是对喝茶的各项成本熟悉,无论是茶店,茶艺活动,还是茶友聚会,都有各种成本,不让自己掏钱,平心而论,真没资格说人家不好。


于是常有这样的场景出现:


茶友请去饮茶,素心的朋友还好,可以随意点评,因为他本身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喝的有品位,有精致。


有些好自我宣扬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不经意间,反正语气总会轻描淡写地说:


“这个茶台,海南黄花梨雕的,我让师傅给加了XX图案,加了《XX经》一段话”

“这是纯手工青花瓷,XX做的,他一年只做十几个盖碗,这个款的只有四个,我选了最好的一个,买的时候花了XXXX元”。


“这宋盏别看它旧,养养油滴的光彩会尽显”


“这是古树茶,勐海深山最里面的古树茶,去采摘来回就要一天”


“这是正岩水仙,马肉知道不?就是马头岩肉桂,这是和它离得很近的一个岩出产的,品质一点不比马肉差”

… …

每当听到这些高论时,我都不知觉地用年龄带给我的世故呈现第一反应。毕竟是在人家那里,人家客请我。


“这么好吗?怪不得这花纹这么精致。”


“好高端,一定很贵吧。”


但有时候心里也忍不住嘀咕:


“你这么一堆人民币堆砌的茶器,就不能泡点好茶给我喝吗?这什么味,别说什么古树不古树,正岩外岩的,怎么入口喉韵和回甘都感觉这么别扭呢?”


又或者是这样的场景:


约到一个茶友的茶店,典雅素静的环境,精巧的茶具,主人淡定从容间泡出一杯正好的茶,各个友谊渠道邀约来的茶友齐坐在长茶台前,毕竟互不知道来路,前期的拘谨和客套之后,随着主人的穿针引线而熟络,茶又越喝滋味越出来。


总有个老兄或者大姐,唾沫星子四溅的频率加快:


“不,就算同是景区里的正岩茶,好不好喝是全看火候和腕力的。我去武夷山的时候,我师傅,XXX,武夷山当前首屈一指的老茶人,得过XX奖,他的茶最高卖到XX万斤,他一年只选最好的料炒XX斤。我每次去他都亲自指点我,我连续几次都没炒到那个火候,最后一锅才成,拿回来给客人喝,说是师傅炒的,每个人都说师傅这火候太到位了。”


“盖碗要薄胎手绘,这才是中国人的正统茶器,白瓷的固然显得干净,但我觉得青花的更好。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大师手绘的兰花烧出来好看,用起来也好用。”


“别用不知名工艺师的紫砂,我用的都是老艺人的。不只是有名气,更能保值升值,去年,我把一把蒋寅先生做的花壶,我用了二十多年了,卖给了一个老板,你猜翻了多少倍?”


经常遇见这样的场面,幽静的环境里,总会窥见一些头脑深处的表情,喝茶老是变成身份和品味的秀。


那种感觉真的是在进行一种无声的宣示:


承认吧,哥在品味上的颜值好比彦祖,而你,呵呵,其实只是德刚。


当然宣誓的这个哥或是姐,他从事的本业里和他生活中做过多少肮脏事,皆以茶之名而隐。因为茶是风雅事,此刻就茶论茶,同好之间,就会有比较,我喝茶比你高雅精致多了,你得明白并尽量承认他说的这个事。


因为价钱,品质都在那隔着呢,你不服也不行。


但见了听了之后,总是觉得别扭,如同看过春晚一样。


后来大悟,是人群相聚之后,人与人之间就想划分出个高档和低配。


也不怪他们,因为人家活得精致,喝的精致,他们是下了本的想追求的。


还有一种更有戏剧性:


茶事活动。


见过一些茶艺师,尤其修养恰到好处的女子,不满不溢,就茶论茶,火候和态度拿捏的恰到好处,让人欣赏。因为她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收了讲课费,凭借自己的经验给听众讲一场主办方想要的知识。


但有些“大师”总是“感动”得过分。


男的必唐装或者对襟小褂,脚下必踩一双老北京布鞋,那颜色肃穆,那风格颇仙。讲茶几分钟过后,“文化”“中国文化”这类词频率出现得老高,嘴越咧越开,眼睛激凸,有的甚至面色通红,一会一句从古籍或者诗词里引用的句子,听得台下一群中年妇女(这种场合女性居多)一脸崇拜感,笔记不断做着。


大师很快会对中国文化进行一场点评,发表自己的一番见解,然后不经意会透露他和XX大学,XX书院,XX著名教授合作的项目很快上马。


那“舍我其谁”的豪迈感,很像是苏子瞻在讲课前夜从宋朝走入他的梦中,反复叮嘱过他一定要传承好中国茶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大师会号召大家多喝茶,喝好茶,别被劣质茶耽误了自身喝茶修行,然后会拿出一款普洱或者岩茶,告诉大家他是和XX大师合作的(这个名你基本上没听说过),限量XX饼。


每当听到这时,我都会对他巧妙的嫁接处细细品味,因为小说或者戏剧里的妙笔也不过如此。


女的茶文化大使,不管身材高矮,必是穿一身几乎快拖到地的茶服,(其实旗袍也有的,但那对身材要求极高,你懂的。)一派超凡脱俗,脸着淡妆。


女性的思维更细腻些,她们除了讲茶知识普及外,大多讲起茶对人修养、气质、甚至皮肤容颜的巨大影响,尤其会举自己的例子,谈起自己转变效果的时候大多会把眼睛瞄向男性听众(也许怕女性看不出来)。


然后接下来会让几个年轻女弟子进行茶道表演,这些女孩中必有容貌出众者或者身材出众者,底下的男人看的目不转睛,嘴都大张着,偶尔从出神中缓过来合一下嘴,咽下一顿唾液,在内心想必会咕咚一声。


然后茶艺师们会走下台,将茶汤献给第一排的领导或者嘉宾,领导们总会有一个没反应过的,还一直盯着女孩的脸看。


“领导,请品茶。领导……请品茶!”


“啊,好。好。谢谢!”


每到遇见这些步道大师,我就明白了“茶代表着中国文化”这句话背后深层的意思——这些讲茶的大师更是“中国文化”的火种,铁肩担道义,不得不让我辈“钦佩”。


但见识多了,总会有些别扭,一种老感觉哪里不对的别扭。


按说,好环境、好茶、懂茶的高手,应该是遇见了值得欣慰的良好资源,但却总泛不起那种油然而生的快乐和满足。


是哪里错了呢?


我想是差别,是对待茶的态度迥异。


现在更多是品,觉得茶是文化,是生活方式的象征,有时候竟成为一些人标签的象征,变得像劳斯莱斯或者阿迪达斯一样,其实他们是想借茶表面显己背后,此时茶不只是茶了。


少年时节,那时茶只是茶,没有品茶这一想。


如同喝凉水一样,喝茶多因口渴饮茶,累乏饮茶。空闲下来,喝茶修为的极少。


那时是粗饮茶,一个粗粝谋生的时代。



每夜深度好文


枕边的小事
蜜心文字
人气女王心语
魔女信箱
那些话戳进心坎里



商务合作,请加 QQ: 3519320049


如果你喜欢阅读 就关注这个号↓↓↓


           触 碰 心 灵 的 说 话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