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没有空调的夏日,古人是如何续命的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沁园春·热


当下气温,千里清蒸,万里红烧。

望市里内外,烈日炎炎。

公园大街,基本烤焦。

屋内桑拿,汗水洗澡。

躺下就是铁板烧。


大街上,吊带短裙,分外妖娆,

气温如此之高,引无数美眉竞露腰。

惜外地学子,求假无效,

各大院校,不安空调,

一代天骄,非洲外教,

仰天直呼受不了。


俱往昔,还看本地大爷大妈,

拿把蒲扇,边扇边笑。


没错,现在的天气就像这词说的一样,热!热!热!然而,有种神器叫空调,外面再怎么热,空调房里一呆,又是清凉一夏。对于现代人来说,空调乃降温度夏居家旅行必备之物。而在没有空调风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续命”的呢?


夏日虽炎——小妙招


1、储冰


古时便有储冰块的习惯,将冬天的冰块藏起来,待到夏天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用于制作火药的硝石遇水会吸收热量,甚至使水温降至冰点,于是学会了人工制冰,之后,冰在民间开始普及。



2、自制“空调”


在房间内向下挖出一两米深宽的空间,在底部盖上一块有气孔的石板,人往石板上一站,便能感受到阵阵凉气。有些则在家中挖水井,通过井水散发的凉气来消暑。



3、高大上的“空调房”


依山傍水建造凉屋,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人处其中,仿佛置身水中,暑气全消。在宫廷中,会建立专门的凉殿,,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扇轮转动,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还有便是在房中放冰块,通过冰块散发的冷气去热。而平民百姓,更多的是到邻近水的地方避暑。



4、冰箱


古时候叫“冰鉴”,由两件器物构成,一大一小,两者之间有空隙,往空隙中放冰水或冰块,从而冰镇小器物里的瓜果凉食,而冰鉴设计上的气孔又可以渗出冰块的凉意,有效调节室内气温,是集冰箱于空调一体的神器。



5、摇扇纳凉


各种形式的扇子,富贵人家则有仆人摇扇,还有“叶轮拨风”,即能工巧匠制作七轮扇,一个人摇动手柄,上的七个叶片就会高速旋转并吹出凉风,算是电风扇的前身吧。



6、床上用品


有凉席、玉枕、瓷枕、竹枕、竹夫人等。有钱人更是有玉床,冰床,头枕玉枕,身睡玉床,凉爽万分。说一下竹夫人,竹子编的器具,里面镂空,形似抱枕,古人抱着睡觉,可降温,可感受到凉意。



7、夏衫


别以为古人穿的衣服里三层外三层,其实古人衣服材质轻透。魏晋前,男人爱打赤膊,女人则喜欢穿“开裆裤”。外穿深衣,里面多穿胫衣,胫衣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而到了唐朝,则有了“半臂装”和“袒胸装”,亦是十分凉爽。



8、饮品


什么消暑吃什么,除了吃冰镇的西瓜,古人还有各种冰镇的消暑饮品。有冰棍、冷酒、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凉水荔枝膏等。到了元代,出现了在冰中加牛奶、蜜饯、果酱,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冰淇淋的原型。



9、夏日活动


夏日炎热,便可去公众的凉屋纳凉听书,或在树下山里避暑,或去水中游泳,或下棋、垂钓、抚琴,或赏荷等许多文雅的活动。烦躁的夏季保持一个平常心,心静则自然凉。




夏日虽炎——以诗度夏



清平乐·池上纳凉

清/项鸿祚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烛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夏日登车盖亭

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苍浪。



刘驸马水亭避暑

唐/刘禹锡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代/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夏日虽炎——夏日习俗


1、迎夏


先秦时代,古时皇帝在立夏的第一天,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南郊去迎夏。根据阴阳五行说,夏是南方属火,颜色朱红,因此皇帝和他的臣子穿着朱色礼服,佩朱色玉带,乘坐赤色马拉着的朱红色的车子,车子上的旗帜也是朱色的,朱色迎夏。



2、颁冰仪式


古人看来,夏天用冰是逆天时的,因此启冰时有祭祀“司寒神”的习惯。颁冰礼过后,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使用。史料记载其“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会进行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3、夏日读史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古人夏天爱读史书,一是“读史书,喜少怒多”,昏君、奸臣、贪官、酷吏等荒唐行为把人读得“心凉半截”。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心凉”自然带来“身凉”;二是夏季白天长,能有更多时间去考证史料的真伪,进而辨伪和纠谬,以便吸取精华、剔去糟粕,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4、夏日食虫


古人认为,“食虫”不仅有助于改变口味和增加食物种类,而且可以大量消灭对农业生产有害的昆虫,先秦时将蚂蚁卵当做美味,制作蚁卵酱,用来招待贵宾亲友,一般人还吃不到;南北朝人喜欢吃“蝉蛹”;唐代蜂蛹被当做贡品;明代人酷爱吃蝗虫。古人食虫种类丰富,蛴螬、牛蜢、蚊子、蜻蜓、天牛、龙虱、蚕蛹等,都曾是古人的盘中餐。



5、暑月游船


别以为古人穿的衣服里三层外三层,其实古人衣服材质轻透。魏晋前,男人爱打赤膊,女人则喜欢穿“开裆裤”。外穿深衣,里面多穿胫衣,胫衣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而到了唐朝,则有了“半臂装”和“袒胸装”,亦是十分凉爽。



6、洗晒节


“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农历六月六日这一天,人们会把衣物、被褥、书籍等拿出来晾晒。这时节天气闷热,再加上是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这天有洗浴和晒物的习俗。人们相信农历六月六日这天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女人也赶在这天洗头,头发可保一年都“不腻不垢”。



7、消暑汤


中老年和儿童夏日喜欢饮苏叶汤,苏叶指的是紫苏。除了老百姓喜欢制作莲子汤等暑汤消暑外,宫中的御医在夏季也会开出消暑的中药方子,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还有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丸药。




看了这么多,是否颠覆了你对古人度夏的印象呢?其实,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过夏亦是有滋有味。

文:云和公司

漫画:狐狸蜗牛漫画






欢迎爆料

凡是通过加“漫话丽水”微信公众号投稿《蜗牛讲古》栏目,爆料丽水文化(传说、非遗等,只要提供图片、故事即可),并附上自己的微信号。经漫话丽水微信公众号采用即可获得5~50元微信红包

本栏目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未经同意请勿私自转载改编,否则举报到底(机关单位及官方媒体除外)。






热爱生活的朋友

不怕找不到地方折腾~

给你一支笔

去画出整个宇宙吧~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