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中国县域经济报】大山深处的绿色崛起——甘肃陇南文县碧口镇石龙沟流域茶产业发展侧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牛新建


  春醉碧口,雨润田园,溪流潺潺,茶园吐翠。近日,记者走进甘肃陇南文县碧口镇石龙沟流域马家山龙池坪村,几十位采茶女散落在半山围绕的茶园里忙个不停……

  石龙沟流域位于碧口镇以南,与四川省青川县相邻,境内绿树成荫,生态良好,茶园风光独特。流域内有水蒿坪、马家山、豆家坝、磨河坝4个村,是文县茶叶的主产区之一,茶园面积7100多亩。


  碧口茶叶产业布局在高山、水土洁净、生态环境好的缓坡地带,茶园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茶叶质量总体较好,属“无公害茶”“有机茶”。当地茶农利用这一优势,不断扩大有机茶园种植面积,依靠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建立标准化体系,开发有机茶产品,是这里农民致富的首位产业。

  近年来,针对该流域内茶叶面积较大,石龙沟立足流域内良好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依托流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和临近武罐高速的区位优势,该镇通过产业扶贫,实现整流域脱贫的目标,力争把石龙沟流域打造成集茶叶产业开发、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扶贫示范区。主打美丽乡村建设牌,以“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保护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通过领导包抓、项目组装、整合资金、基础配套,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风生水起。


  “这种一芽茶要赶清明前采摘,才能卖上好价钱……”马成喜一边采茶一边告诉记者,“这几年行情不错,每年都有8、9万元的收成”。


  碧口镇党委副书记邢广胜告诉记者,流域内18个村民小组473户1523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8000元。

  截止2017年底,该流域项目建设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3435万元,改造房屋风貌、美化绿化周边环境、使乡村风貌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升级茶博物馆配套设施,建成了以展示茶产业、传播茶知识、弘扬茶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博物馆,提升了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区域内栽种各类花卉已达5万多株,栽植行道树2000多株,移步换景、林花相映的风景线已经形成。


  邢广胜告诉记者,流域内禁止新开垦土地,立足原有茶园面积,将重点放在茶园补植和提质增效上,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整村推进、科技富民等项目,鼓励引导茶农土地流转、退耕还茶、增绿补茶,扩大基地面积。目前,新增茶园面积340亩,实现了茶叶种植面积全覆盖,人均占有茶园15亩以上。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结合农业特色产业提质提效活动,加大技术培训,强化茶园管理,重视品种改良,推动标准化建设,与中茶院、西南农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引进了龙井43、龙井长叶、“黄金芽”新品种3个,开发出了毛峰、碧螺春等茶叶新产品,完成茶园品种改良816亩,完成茶叶绿色认证4200亩,“文县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提高了茶叶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以石龙沟茶区党建片带建设为契机,开展水蒿坪、马家山、磨河坝等茶叶产业村支部共建活动,将三个村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到合作社,通过茶园管护、采摘技术培训等措施,保障了产品质量,引进“微波杀青”等高端加工技术,茶叶品牌得到了很大提升,石龙沟片区党员和贫困农户128户稳定增收,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御泽春”“紫云春”等系列茶产品在“西交会”“兰洽会”“农高会”上多次获奖。


  石龙沟还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销模式,通过支部控股、群众参股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彻底消除了贫困户以往“品质低、销售难”的自产自销后顾之忧。    


  结合碧口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该镇将石龙沟流域整体纳入大碧口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积极引导茶农发展林下经济,魔芋、木耳等林下种植特色产业和茶园生态养殖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随着石龙沟流域美丽乡村建设和茶园生态旅游建设力度的加大,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逐步完善,石龙沟流域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茶园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2012年该流域水蒿坪村被评为甘肃全省文明村,2014年水蒿坪村被评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今日的石龙沟流域已成为甘、川、陕三省交界处独具特色的生态茶园旅游风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编辑:牛银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