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诗话海盐 || 嘉兴往事 2018-4-6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海盐,自秦置县始,县名一直延用至今。这是一片美丽富庶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文人名流为之或低唱浅吟,或引吭高歌。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笔墨,为我们留下挥之不去的乡恋。

书桌上有两本与海盐有关的诗选集,我将其作为闲暇时的读物,里面的有些诗句常使我感动,使我有种穿过时空的快感。这些诗大数明白如话,而展现在眼前的一幅幅景物,就在身边,是熟悉的,每当阅读这些诗,就会产生一种想亲临现场的欲望。这些诗成了我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一舸凌风去,萦纡度几村。

水清鱼引子,田美稻生孙。

山近尘埃远,初晴枕席温。

悠悠迷处所,疑入武陵源。

乘一艘白帆风鼓的船,穿行于水乡村庄间,清澈的河水中,大大小小的鱼儿在嬉戏游动,两岸稻穗低垂,雨后的阳光下,青山显得透明洁净,也温暖着人的心房。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色,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当年陶渊明如此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果这首诗的诗名不叫《海盐横塘道中》,也许今天的我们不会将之与海盐联系在一起,然而诗中所描写的确实是海盐的美景。横塘,即现在盐嘉塘的一部分,明《海盐县图经》载“县西北四十里。即常丰闸,北通郡之南湖。”可惜这位名叫何昌弼的诗人,我们除了知道他生活在宋代外,一时找不到他更多的生平资料。或许诗人生活在海盐,他用诗抒写对家乡的无限深情;或许诗人初来海盐,被海盐的美景深深陶醉了。

其实,早在唐朝,诗人顾况把家乡海盐乡村化作点点墨痕,记录于纸上,《过山农家》: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小桥、流水、农舍,组成了水乡午后清新的生活片段。

我觉得,描写江南水乡海盐的全景图还是明朝的彭孙贻。一首《贲湖望秋》,彭孙贻把海盐北部乡村的秋景点染得淋漓尽致。

红树青林杳霭间,

渔歌一片弄潺湲。

芦花风冷翻黄雀,

菱叶波平泛白鹇。 

野水无边天际树,

断云如画望中山。

年年丙舍逢摇落,

分得秋光万顷还。

《贲湖望秋》描绘的是海盐北部的秋色,《紫云山村》却是描述海盐南部的风景了:

万叠云山绕画垣,

不知何处紫云村。

平畴高下青林出,

涧水东西白鸟翻。

犊子晚归看海月,

杏花春冷闭柴门。

深村却喜无官长,

晴雨桑麻可细论。

青山、溪流,晚归的牧牛,展翅的飞鸟,组成山乡的晚景。如今人们追求的田园生活和农家乐不就是诗人所描述的那种境界吗?

知海盐者彭孙贻诗人也。这也难怪,彭孙贻出生于海盐,生于斯长于斯。明末,彭孙贻中浙江乡试举人,但入清后,他拒不入仕,一心闭门读书做文章,一生著作等身。他对家乡美景熟稔于心,平常的心态,造就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海盐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以如今的海盐区域,历史上澉浦集镇东、北及北团一带是有名的晒盐场,曰“鲍郎场”。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

横浦东连白塔云,

下方钟鼓落潮闻。

结成海气楼相似,

煮就吴盐雪不分。

海盐拥有蜿蜒优美的海岸线和茫茫的海洋,又是天下奇观钱江潮发源之地,波涛汹涌的东海浪潮泊打着海岸,万卷波浪,蔚为壮观,明代诗人吴昂《海上观潮》:

大海波澜属大观,

况当秋半盛风湍。

千年地缺谁能补,

百丈潮头势欲颠。

图作巨防须帝力,

敢言幻劫付桑田。

杞忧琐琐徒喧耳,

几许精诚可动天。

诗歌不仅写出了惊涛拍岸的壮观场面,也显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高远志向。吴昂出生于贫寒家庭,幼年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立志求学,为不失学习机会,甘愿住在老师家四周漏风的牛棚里,冬天,寒风刺骨,冻得实在受不到了,沿着屋内跑几圈,或者跳一阵脚,继续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昂终于考中进士,不久被当朝任命为新建县令。在新建县令任上,因操劳过度以致左眼失明。吴昂看到家乡海塘屡次冲坍,而地方又无财力修筑,提笔写了《论筑海塘疏》,上奏朝庭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海上观潮》,诗人见景生情,直抒胸臆。

巧合,一百多年后,诗人彭孙贻也作了海上观潮的诗《石塘观潮》。与吴昂相同,早年的彭孙贻立志仕途,在参加乡试时被主、副考官看好的他却突然得病,不得不中途退场,第二年,彭孙贻以浙江第一名的资格入选国子监贡生。尽管后来彭孙贻因大明王朝的消亡退出仕途,回老家侍候母亲和有病的兄长。年轻时的彭孙贻壮志凌云,他站在坚固的捍海塘上,听浪涛雷霆,观日月同辉,没有惆怅,没有忧愁,尽情发挥自己的遐想。

宛转金堤饮白虹,

雷霆当昼撼晴空。

浮沉日月双轮外,

吐纳山河一气中。

龙女献珠摇海月,

蜃楼萦雪舞回风。

莫言缥缈三山远,

咫尺褰裳若水东。

观潮的同题诗,还有嘉兴人,官刑部尚书的沈尧中。沈尧中,明代经学家。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先后任南陵知县、苏州府丞、开州知州、南京刑部尚书等职。沈尧中虽长期为官,却精通经学,一生著作达十五种之多,其中《古文大学集注》、《春秋本义》、《沈氏学韬》尤为当时及后世所推崇。沈尧中来海盐观海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长堤东望浩无埃,

万里沧溟一鉴开。

石柱近从潮外落,

沙棠遥向日边来。

吞天隐见苍龙角,

仙岛参差紫凤毸。

便欲乘风慕冲举,

不知何处是蓬莱。

读三位诗人作的同题诗,无论从语气,表达的意境,有异曲同功之妙。诗,志的风骨,描绘的是景,写的是意。

海盐置县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境内秦山因当年秦始皇南巡在此山驻跸而得名。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海盐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站在秦山上,眺望四周,万般风景奔来眼底:

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

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

溪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

而多渔商客,不悟岁月穷。

振缗迎早潮,弭棹候长风。

予本萍泛者,乘流任西东。

茫茫天际帆,栖泊何时同。

将寻会稽迹,从此访任公。

这是唐代诗人薛据的《登秦望山》,诗中不难看出,秦望山有着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峻,是俯瞰胜景的最佳所在。

 

集山海湖为一体的南北湖,自然是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好去处。

海盐人张宁,明景泰五年进士,著名诗人、书画家、史学家,给当时的澉浦描写了一幅全景图:

澉湖新涨碧潺湲,

秦驻高峰紫翠间。

拂曙烟云苍压水,

过春桑柘绿弥山。

海门桴客浮何在,

石屋棋翁云不还。

欲趁兰舟一登望,查林深处草堂闲。

历代诗人对南北湖充满溢美之词,粗略估算,从唐至清末收录在册的诗有好几百之多。早在宋代,有个叫徐嘉言的海盐县令站在南北湖的鹰窠顶上写下了:

兹山展武地,海上得潮宗。

梵刹驯归鸟,深潭隐毒龙。

朱霞连越峤,翠盖掩秦松。

南望诸峰在,参差雾几重。

在众多描写南北湖的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代常棠的:“一湾秋月浸香痕,涤尽山前万古尘”,这是诗歌《花婆井》的前两句,当年,在澉浦罗汉山下有一口花婆井。常棠出身于仕宦之家,曾祖常同官到礼部侍郎,御史中丞。堂兄常楙为淳佑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而常棠则隐居澉浦,绕屋植竹,自号“竹窗”,仿佛把自己与喧嚣尘世隔离。

明正德十二年(1517)的进士许相卿曾多次畅游南北湖,留下了不少诗篇。一个春雨曼妙、桃花盛开的日子,许相卿又一次泛舟湖上,这天,尽管诗人身体不佳,但诗人又一次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陶醉,忘情于湖上,犹如置身于蓬莱仙阁,竟然忘记了病痛。

雨阁春云迟客游,

荻滩桃浪信轻舟。

病身只合伴孤鹤,

健语犹堪回万牛。

陇树阴成悲宿土,

烟芜影断见浮丘。

沙棠拟续招寻兴,

更泛蓬莱清浅流。

从诗人们为南北湖频频作诗可以看出,南北湖到了明朝已经成为世人争相前来旅游、休憩的好去处,并为之留下大量的诗篇,仅明朝的诗人们为南北湖留下了近百首诗。其中不乏大家文徵明、王阳明、徐渭等名人。文徵明、王阳明,一个是“吴中四才子”的翰林院待诏,一个是弘治进士,徐渭也是明代文学、书法大家,他作了《永安湖上咏桃》:

空翻锦浪沙鸥醉,

远衬榴裙白马轻。

归属韶华休尽放,

含葩留艳待清明。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一曲《登云岫山观合朔遇雨》,道出了作者对鹰窠顶观“日月并升”天下奇观的深切渴望,大有“不见到誓不罢休”之意。那天,黄宗羲尽管没有看到日月并升的奇观,然而,却让我们看到了曾经人们争相一览日月并升观奇的热闹场面:

海山日月看同升,

讵料偏逢雨气蒸。

千众欲观凭碣石,

十年未见说居僧。

衡云端为何人敛?

蜃市能因暮岁兴!

岂必天工真有意,明秋此日复来登。

今年因为没有料到天会下雨,没有看到日月并升,留下遗憾,等到明天秋天再来。可见日月并升奇观,对人们有多大的吸引力。

到了清朝,南北湖更是热闹有加,清人为其留下的诗文达两百余篇。朱彝尊、吕留良等文人均为南北湖留下了绝妙诗文。且看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其三:

鹰窠绝顶海风晴,

乌兔秋残夜并生。

铁镇石塘三百里,

惊涛啮尽寄奴城。

南北湖的每一个景点古人都为之赋有诗句。湖有诗,亭有词,山有歌,寺有曲。康熙十八年(1661)进士,曾任四川綦江县令的虞兆清,他在《云岫庵》中写:

山尽已无路,峰回见梵宫。

屏开青嶂晓,壤接碧流通。

鸟道穿天近,龙岗到海穷。

仍闻有鸡犬,如在白云中。

另一位明朝海盐本土诗人钱菕《游鹰窠顶》诗篇中如此感慨:

孤峰倚天碧,侧径入苍烟。

蜡屐还今日,题诗自昔年。

磴云生古木,溜响落寒泉。

极目沧溟外,蓬瀛一点烟。

楹联这种文学载体,更是用不多的字高度概括了风景的特色。原南北湖东大门石刻楹联:

怀抱海山湖水,淡如西子面;

并升日月霞光,初透洛神衣。

中湖塘东首的明星亭上楹联是:

看此湖美不胜收,也好比得昔西子;

忆先人诗曾有话,本来说是小杭州。

贴切、尽情、形象地刻画了南北湖的幽美环境。云岫庵前门内侧两旁的楹联则直接取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海盐人杰地灵,有江南名寺金粟寺,有孙权夫人亲自创建的法喜寺。

金粟寺为江南三大古刹之一,因建在金粟山上而得名,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全盛时有房屋5048间,僧侣上千人,规模十分宏伟。后因战乱等原因被毁,目前正在重建之中。当年的金粟寺,曾经迎来过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诗词颂文。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王阳明站在金粟山顶,纵观远望,写下了《游金粟寺》:

金粟峰头纵远观,

山林不动万松寒。

飞崖泻碧雨初歇,

古涧流红春欲阑。

佛地移来龙窟小,

僧房高借鹤巢宽。

飘然便觉离尘土,

一笑天风振羽翰。

明、清之际,钱谦益、吴梅村等知名文士均与金粟僧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朝诗人曹勋,来拜访金粟寺时一副身体不适的病态,回去时却一脸笑容,春风得意。他的《题金粟寺二首》,前一首这样写道:

我闻金粟名,来谒示病相。

不见隐几老,松竹空函丈。

雨花谁声闻,擎钵定非想。

归去一笑粲,春风快双浆。

金粟寺到底有什么魔力,使诗人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后一首:

入门不见佛,已悟本无相。

若为是真求,沙界等寻丈。

欣逢两禅老,妙悟灭心想。

行当求所求,筏喻不言桨。

诗中描写的其景其情,禅意悠悠。如果把曹勋这两首诗合起来理解,那就是这里的环境、人物以及人物的心态促成了诗人心情的变化,思想的改变也转化为心情的变化,从而换来身体康健。

在通元镇老街,有个法喜寺弄,弄名的由来便是弄底的寺庙法喜寺。

高僧居处似天台,

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

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

潭底龙游水沫开。

独夜焚香礼遗像,

空林月出始应回。

唐朝诗人李端的《题准上人房》描绘了当时法喜寺的情景,准上人即法喜寺高僧,住持良准。读着这诗,当年法喜寺的优雅环境跃然纸上。

穿越所有时间和空间,诗人的脚步已经远去,他们在与湍急的时间抗争中,为我们带来或朴实无华、或瑰丽奇俊、或天马行空的诗词……历代文人骚客,以他们独到的视野和款款深情描绘着海盐大地永不褪色的风景,对吾乡吾土的眷恋于热爱,这份情怀,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欣赏、尊重。



嘉兴往事知多少  |  2018.4.6

明天继续讲述嘉兴往事

敬请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