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微访谈】景观·实践——庞伟访谈(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庞伟简历: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景观设计》杂志学术主编。

主要奖项: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环境艺术类金奖及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

第22届世界城市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奖”;

国际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Institute简称ULI)亚太区杰出荣誉大奖;

佛山市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项目入选第六届欧洲景观双年展。

代表作品

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景观设计; 

广州市光大花园E区景观设计; 

深圳市东部华侨城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深圳福田记忆公园景观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一道街头公园景观设计;

佛山市美的总部大楼景观设计;

中山市鄂尔多斯尚城景观设计。

主要著述: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江公园案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合作著者:俞孔坚);

《景观·观点——广州土人景观(2000~2008)评论·作品·理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著者:张健、黄征征);

《景观·实践——广州土人景观作品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著者:张健、黄征征)

诗集《磁石制鱼》 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

在国内主要专业学术刊物和大众媒体上发表文章几十余篇。


LD:几年来,除了写博客,您还一直坚持写原创的微博,有的抒情写意,有的则锋芒有力地在问责一些不良风气,而且对于回复者您也一一回应,以示尊重。那么,是什么让您得以坚持下来,形成这样一种习惯的呢?

庞伟:现在真正活跃在微博上的人数似乎在锐减,我算是个老顽固,还“猫”在里面。想一想,微博还是十分可贵的事物,能够相对自由地表达和记录一些东西。世界或者自己、现在或者过去,我的微博其实基本没有太过锋芒毕露,我是觉得有这样一个地方能够跟别人对话,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我很珍惜这种对话,我们可以和完全陌生的人、十分遥远的人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可以不太功利,可以不大有约束,不管年纪、辈分,互相感知彼此的生活和生活态度,多好!我也一直觉得我自己在真正的现实中很难做一个纯粹的好人,但是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可能就可以尝试去做一个相对好的人,让自己基本不说粗口、不发脾气,尊重每一个人,不趋炎附势、虚荣功利。微博写了差不多三年了,来这块“地盘”的人都还算友好,往往都有着“寒夜客来茶当酒”、围炉而聚的随意和舒适。来去如风,或留下些痕迹,或者不留痕迹,一个有意思的小菜地或小花园吧!弥足珍贵!有一次,夜里偶尔梦见一个朋友,早上起来上微博,一下就看到那晚我做梦梦到他的时候,他其实就在我的微博上留言,一时就“不唯物主义”了很久。


LD:据说在每一位设计师的心中都会有一种理想的景观,您是否也是如此?可否描述下您心目中理想景观的样子?

庞伟:所谓理想的景观,不是完美、无瑕疵的,而是亲切的、能唤起心中美好情愫的那种,是罗大佑在他的歌曲《鹿港小镇》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其实,在我们的生命阅历中,这样的地方很多,但似乎这些地方都已经消失或者也岌岌可危了。有人气的街巷、质朴的乡村,符合人性,都是美好。所谓人性,就是物理上有宜人的温度、舒适的风,鞋不硌脚、地不打滑,没有蚊虫叮咬、没有不安全因素,尺度能让人愉悦,走几步就有茶馆或小饭铺,眼睛所看到的是美好的自然、美好的创造;干净的水、清新的风,明亮的月光以及月光照耀的我们每一个人不曾沦陷的宁静家园,这就是一个梦境中的理想吧。不止于物,关键是在精神上、心灵上能引起共鸣的东西。妈祖庙旁开着的杂货店,关于记忆中曾经爱过的姑娘及其善良的心和一缕长发,这才是美好。不一定要现代化,不要老谈“打造”,已是人性中最愉悦的东西。


LD:人跟环境的历史中,您认为环境在人类文明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庞伟:人跟环境的关系,涉及到人类的全部历史进程,这是一个大话题。人类的历史长达几百万年,这几百万年,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人跟环境互动,在环境中成长。从环境中借到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规避不利于自己的因素,趋吉避凶,通过环境的养分滋养人才。关于这方面我们有很多说法,什么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等;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像“穷山恶水出刁民”这类。这说明环境跟人的确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各种文化都有一个亘古的歌咏主题,母亲与土地,这两者有时又交混在一起,如河流被称作母亲,草原被称作父亲的摇篮。其实作为人类,越是童年,对环境的敏感度就越高,可能会更在乎哪里有鹅卵石、沙堆、花朵;成年以后,更重视的却是报表、存款和升迁。越是在古代,人类越在意自然,中国的古典诗歌里面,歌咏月光的篇什不知道有多少,不像现在,月光黯淡了,九成以上的歌都是唱给异性、唱给情人的。有些东西我们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今天要讨论环境跟人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话题:水污染、水短缺、空气污染制约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更不用说崛起。思想的清澈跟水流的清澈,目光的清澈跟空气的清澈,是直接对应的。我们这种文明能不能产生世界一流的思想家、诗人、美术家,说到底恐怕还有赖于环境,地不灵,人安能杰?自然环境也是人所依赖的各种营养、健康要素的来源。同样是散步,在高楼大厦林立的街道上和在风光明媚的自然树林或草地上,效果截然不同。科学家证实,后者的休憩程度是前者的许多倍,人们只有到那样的地方,身心才会得到真正的放松,大脑才会松弛下来。所以,即使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景观也不是一个点缀和一种附庸,而是必需之物。一个健康的社会,可以没有一些东西,像金融大厦、别墅区、星巴克;但是不能没有另外一些东西,比如美好的河流、山脉、树林等,这些东西的存在保证了一个城市和人应有的最基本的健康和美!


LD:在您看来,国内外景观设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庞伟:这些年国内的景观更多呈现的是对所谓 “文化” “美”的热衷,对“尊贵”“豪华”“高档”等价值取向的推崇;简单而言,像是土地的“美容术”或者室外装修,表达生硬突兀,千篇一律且缺乏生命力,而许多观念以当代视角而言,本身就十分可疑;在欧洲,可能更多的景观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解决雨洪、棕地、地下水,解决人际交往、运动等问题。解决问题时,美在这其中,而不是其外。美追随于真和善之后,就好像我们的鼻子和眼睛,都有自己的功用,有功用而且美。


LD:我们知道您团队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在设计商品化、批量化的行业风气中,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对于这样一个团队,您又给予了什么样的寄望?

庞伟:今年,有那么一次,深夜,公司里加班的最后一个年轻人也走了,我一个人留在设计室,在年轻设计师留下的工作余绪中游逛,乱极了的电脑、图书、手稿,还有他们的球拍、乐器、小摆件……构成广土团队的人,是生命和生命追求的彼此依持,是一块儿谋生的伙伴,是恰好做同一种职业又有缘结伴的人们。设计这个职业,多少留存着中世纪手工劳作的传统而不大好大规模生产的行当,虽然电脑和一些其他先进设备普及了,但从根儿上讲,这个“活儿”那个“活儿”是不同的,每一件出品物可能都饱蘸制作者特别的心思,这不大适合流水线作业。我不知道我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只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年对着不多的几个项目认真,一认真也就一年过去了;我们不大懂经营,也居然能坚持下来,第一说明我们坚持,第二说明社会和市场还不大“残酷”。我只有两个寄望,一是多出几个好的工作、好的“活儿”;二是出多几个人才,为明天的美丽中国或者至少长江以南地区有所贡献的景观设计师。努力下去,我看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