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安徽庐江:油茶产业为林农增收致富“加油”:扶贫“绿色”含量高 群众脱贫信心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标题下「中国茶油」可快速关注

        金秋时节,在万山镇廿埠村,随处可见梯田式的连绵山坡上,片片绿油油的油茶林漫山遍野,犹如山间地头都披上了一件挂毯,煞是好看,美不胜收。

        站在村头眺望,昔日荒山变成了成片的油茶林,廿埠村支书张后胜满是欣喜:“这里现在变绿了、值钱了,成了扶贫‘加油站’,大家脱贫致富信心更足了。”

        “扶贫‘绿色’含量高,群众脱贫信心满。”陪同采访的县林园局副局长章鹏信说,近年来,我县将油茶产业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在贫困山区栽下一株株“脱贫树”,收获了一颗颗“致富果”,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如今,油茶产业已成为我县山区贫困群众背靠着大山就能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念活“山字经” 荒山种油茶


        在廿埠村庙岗山万山镇环宇生态林业扶贫产业园,记者望见青翠油绿、半人多高的油茶树上,有的开满了白花,有的结满了如栗子般大小的果实。

        廿埠村塘稍村民组贫困户时其银等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茶园锄草、施肥。时其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们长年在茶园修剪和除草,每年增收近1万元,“产业园让我们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廿埠村大洼村民组林农张孝正站在油茶树中间,脸上露出笑容。油茶树已经长到了他的胸部,个别的甚至超过了他的头顶。“我家有16亩油茶,一般每年可收入2万元左右,真的太划算了。”他笑称,油茶园就是他们的“脱贫车间。”

        廿埠村主任时菊芳接过话茬:“茶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高产油茶亩产茶油近50公斤,如果一户贫困户经营10亩,进入盛产期后,年纯收入将超过1万元。叫它‘脱贫树’一点都不为过!”

        据产业园负责人王春清介绍,油茶籽从开花到果实成熟,要历经秋、冬、春、夏、秋五季13个月。秋冬季节,油茶满树盛开白花黄蕊,同时也开始结果,花果同树,在民间素有“抱子怀胎”之称。

        看着花繁叶茂的油茶树,王春清乐在心头:“油茶不是茶,浑身都是宝,树能绿化荒山,成熟的油茶果可以制作茶籽油,生产米斛种植技术、化妆品;茶枯可提残油,萃取茶皂素,制作农药、饲料、肥料;茶壳可提炼木糖醇、制作栲胶;油茶花还是丰富的蜜源……”

        精准扶贫怎么“扶”?关键落在产业上。张后胜告诉记者,这几年,廿埠村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全村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通过“扶贫户+基地+公司”的模式运营,目前,已经吸收了129户扶贫户参与种植,油茶面积达2000余亩。按当前每斤茶油50元价格计算,每亩可至少增收1000元,将极大提高茶农的积极性和热情,让更多的农户通过种油茶借“油”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扶贫“扶到根” 造林地生金


        万山镇廿埠村只是庐江县依靠油茶产业,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带动林农致富的一个缩影。

        “由于木本油料产业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周期长、投资大、产业链长,技术含量要求更高,其区域性地理特征显著,是山区优势产业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一家一户又很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章鹏信对记者进行了分析。

        为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步伐,将油茶林变成扶贫农民的“致富林”,近年来,我县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的扶贫理念,使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并举共赢,提高精准扶贫“绿色”含量,真招实策帮扶贫困户在林业产业链条上稳步增收。

        我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成立油茶产业协会和合作社,鼓励公司、种植大户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油茶规模化种植基地。

        同时,我县通过宣传引导,让周边群众由最初的不看好、看热闹,转变为看后续、看成效,加大当地低收入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的信心,吸引带动周边群众进行油茶种植、入企入社打工或部分无劳力的贫困户将土地出租而增加收入,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县林业、农业等部门还通过送科技下乡、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举办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指导油茶基地培植优良油茶新品种,推广应用生产专用新机具、新肥料和新农药,全方位为林农搞好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油茶树耐瘠薄,经济价值高,且不与粮食等农作物争夺耕地,因此,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章鹏信说,“产业脱贫是长久之计,油茶一次栽种收益期可达70年,等于给农户安装上了‘取款机’,是促进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

        

        种好“摇钱树” 致富有门路


        “政府搞这个油茶产业扶贫很好,我们园区好多林农也从中脱贫,群众都很满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春清说,“减贫、脱贫的内在动力是贫困者做出改变的意愿和行动,我们作为外力,会努力做到帮一把、扶一程。”

        我县不少贫困群众都表示:“我是贫困户,家里穷,但通过油茶能看到明天。”

        据统计,油茶产业扶贫模式实施后,贫困山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有四项收入,包括林地租金(即自己的林地出租给公司或合作社收取租金)、自己承包的田地流转租金或股份(即自己的水田旱土承包给种植大户,收取相应租金)、基地劳务用工收入(即在当地基地公司做工,有相应劳动报酬)、林下经济。

        ,通过不断健全林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林地流转秩序,推进林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出了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林地流转形式,使贫困户林地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集中流转,产生林地租金。

        自己承包的田地流转租金或股份。通过规模化发展油茶产业,盘活农村闲散山地资源,增加农民的租金收入。贫困群众还以林地等入股的形式参股,公司、合作社在保证贫困户的租金、利息不受影响的前提之下,根据经营效益情况分红。

        基地劳务用工收入。针对油茶生产基地用工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信息不对称的现状,采取“ 六个统一”模式组织劳务服务队,有效地将园区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集中起来,为贫困群众家门口挣钱提供了岗位,解决扶贫户就业问题。

        除此之外,林农还可以在自己管护的油茶林种植药材、养土鸡、种植经济作物(如花生、豆子、紫薯等),这些林下经济的养殖和销售又使农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绿化了山林,造福了百姓,带来了利润,搞活了经济……油茶产业发展为贫困山区产业精准扶贫开辟了新途径,我县农户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油茶种植蔚然成风。截止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值4600万元,种植户人均收入1200元,带动了1900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一大批贫困农民因此“摘帽”。

关于茶油

、法规、标准、市场信息、行业新闻等消息。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