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沧海桑田翠屏洲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关注

“扬州档案方志”

第一次知道翠屏洲,还是年轻时读油印本的《嘉庆瓜洲志》。此地因清代诗人王豫卜居筑亭,有名士往来唱和、赏景观潮而引人注目。

翠屏洲是康熙年间由江中流沙淤积而成的一处沙洲,在瓜洲全境图中清晰可见。它隔江与金、焦山相望,东接连城洲,西与瓜洲毗连,北临六圩乡。后因江岸北移、北岸坍塌,翠屏洲早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但通过查阅清代方志、诗词、书画、笔记,我们还能复盘出那个美丽的沙洲。


翠屏洲涨焦山北


相传,康熙年间自上游淌来一尊观音大士像,到了翠屏洲不再前行。乡人打捞起来,建庵供奉,从此,翠屏洲得名“佛感洲”。这则传言在《瓜洲续志》中还有一种绘声绘色的版本:“翠屏洲,在(瓜洲)城东,即佛感、草龙二洲也。先是康熙间瓜洲东门外崩坍至息浪庵,势甚危。忽有颠僧不知来历,每于五更时以衣盛米,撒于江次。主僧然祥诘其故,曰:吾种洲耳。坍遂稍止。一日,僧不见,后于江雾空濛中见其飞走,往来如撒米状。期年后,江中渐有淤积,雍正初成洲,土人因名佛感。自王山人豫不喜浮屠家言,因更名翠屏。至同治间又称佛感洲云。”于树滋在《瓜洲伊娄河棹歌》中总结得更为精到:颠僧撒米,渐淀成洲,因名佛感。王豫居是洲,不喜浮屠语,更名翠屏。洪杨劫后,洲人仍称佛感,翠屏之名久湮。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则云:“瓜洲东北,七十年前又涨一洲,长广四十里,土人名翠屏洲。”阮元题《曲江亭图》则云:“扬州城东南三十里,深港之南、焦山之北,有康熙间新涨之佛感洲,或名翠屏洲。”诗云:“古时沧海今桑田,翠屏洲涨焦山北。江北横生十里沙,广陵涛变千人家。”远近乡人渐来围垦,筑圩拦江,后成村落。之后由于仪征、瓜洲江段涨出了北新洲,致使江流北移,镇江、扬州段长江开始出现南岸淤涨、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镇江附近涨出大片江滩、沙洲,北岸的瓜洲则成为顶冲点,江岸不断坍塌,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瓜洲全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在此前后,翠屏洲的六、七、八濠两岸从一圩至六圩等村落相继陆沉。至民国初,翠屏洲的全部和连城洲的大部分坍塌入江。自康熙、雍正年间淤积成洲,到清末坍塌入江,翠屏洲存在了将近200年。诚如于树滋感慨云:“地塌城倾不复留,后生小子说荒洲。须知金碧楼台境,化作洪涛日夜流。”


广陵潮声成绝响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生的翠屏洲成为清代扬州人的观潮佳处,而且引出对广陵潮的思古幽情。《曲江水工程》作者李宝惠认为,广陵潮盛于秦汉至六朝,衰于唐、宋,湮灭于明、清之际。现有更清晰的证据表明,广陵潮最终消失于上世纪初,清朝《扬州水道记》作者刘文淇之孙刘师苍是有记载的最后观潮者。

早在秦汉时期,长江上的广陵涛便已是一大名胜奇观,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中提到:“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南朝乐府民歌《长干曲》:“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形象地描述了广陵潮波澜壮阔以及当时人们弄潮的景象。从李白以后,关于广陵潮的文字记述越来越少,曾经铺天盖地的广陵潮记述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唐代诗人李绅在《入扬州郭》前面的小引写道:“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以后,潮信不通。”诗中同时还有“欲指潮痕问里闾”,说明在李绅时代已没有广陵潮了,但老百姓还可以指出潮痕。大约在清康、雍时期,扬州东关城外曲江形成涌潮的条件全部失去,广陵潮观赏胜地沦为一湾小水,异化为地名,泉井、浴池、茶肆以至书斋常以此命名。于是,文人骚客只能出城,到东南30里的翠屏洲曲江亭观涛。

乾隆年间,诗人王豫卜居于翠屏洲。阮元经过精心考证和认真勘查,认定汉时广陵潮就发生于此:“城南濒江之翠屏洲,准以地望,正当古之曲江。”王豫在其宅种竹轩的西溪建亭于竹树之间, “以此地乃汉广陵曲江枚乘观涛处也”,遂将此亭题名为“曲江亭”。每当江潮上涨,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十分壮观。阮亨、王效成、唐庸、黄理、袁廷寿、赵元益、蔡之铭皆有题咏。

曲江亭是观潮的最佳点,自然也位于江溜冲击的顶点,较早地遭受灭顶之灾。其作为广陵潮的象征物及观赏地,存在了不足百年。晚清以来,此段江道比乾嘉时期宽阔了好几倍,挤压江涛形成潮涌的条件已失,广陵潮最终在扬州大地上成为绝响。


翠屏人杰比峰峦 


翠屏洲上风景如画,其间芦苇丛生,鸥凫弥望,焦山名僧清恒《翠屏洲歌》如此描绘:“绿杨万树绕江村,处处桃花红映竹。山青青兮如画,云片片兮相逐。”洲上有桃坞、荻渚、苔矶、芙蓉沼、寒碧塘、盟鸥溆、南溪、西溪、竹冈、菊畦、雁浦、月坡、虹桥、种竹轩、临江馆、绿杨湾、楫峰亭、海西渡、迎山桥、留云榭、鹤汀、兰溪等数十处景观,吸引了骚人墨客、达官名流纷至沓来,夜宿翠屏洲,晨看日出,暮赏江流,吟诗作画。尤其是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在焦公山望之,灿若锦绣,故又名桃花洲:“桃花开时天地红,桃花鱼漾波玲珑,下衬十里黄花丛。其外绿柳烟濛濛,花朵尽处云光浓。”

翠屏洲上知名人士当数王豫。王豫活动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卜居翠屏洲,构屋种竹轩,房舍坐落在翠绿的竹林之中,卧听江涛拍岸,犹如桃源胜境。家有种竹轩、小辋川、诗征阁等。种竹轩既是他的读书处,也是他的藏书地。一时海内名流,咸来游宴,名篇佳制,不可枚举。

嘉庆十二年(1807)在扬州丁忧的阮元,约贵征(以母老乞归养在家)与族弟阮亨同游翠屏洲,拜访王豫,当即被翠屏洲优美景色和清雅环境所吸引。阮亨在此买了一处林阴地,建起了别墅“尔雅山房”,旁边还有小溪,阮元每年来此避暑、会友。

王豫精通诗文,一生著述甚丰。他性酷诗,家中藏书甚富,其中清代江苏诗人别集尤多,仅“闺阁名媛集,豫家阃内所藏,不下千家”。阮元在王豫的种竹轩中看到他收藏的诸多江苏诗人的诗集,便萌发了“仿《两浙轩录》而为之”,邀请王豫编辑一部综合诗文集《江苏诗征》的想法。正是在翠屏洲上,阮元与王豫一起策划编写《江苏诗征》,历经12个寒暑,方才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江苏诗征》收录了清初至嘉庆间江苏所属各县5430余位诗家作品,共183卷,三万多首诗歌,可以说是清代嘉庆以上江苏诗歌总集,也是地方类诗歌中最大的一部。总集不仅收有沈德潜、袁枚等名流的诗歌,还保存了许多湮没不传的诗人姓名和作品。

翠屏洲上还有邗阳书院。清道光四年(1824)邑人卞萃文、王豫等集资创建。为里人教授会文之地,凡洲之子弟贫不能就学者延师教之,与官立课士之书院不同。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光绪中,里人尹德培、张守业重建。院内有奎星阁和屋6楹。

盐商钟大志,号立斋,也曾构建园林住宅于洲上的虹桥。时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退官后居扬州时曾来此游赏,他在《焦山记游》中对洲上“亭榭参差、溪流映带”的景色,极为赞许:“立斋卜宅于此,已数十年,柴门临水,杂树环之,亭榭参差,溪流英带,时桃花盛开,一重一掩,迤逦可数百步,想武陵源不过如是也。”


翠屏漫吟诗话多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翠屏洲成为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一时名篇佳制,不可枚举。

《曲江亭图卷》是翠屏洲的历史画卷。曲江亭的落成时间大致就在嘉庆十三年(1808),王豫曾于3月、8月两次邀请清代著名地方画派“京江画派”的开派人物张崟前来翠屏洲,张崟遂作《曲江亭图卷》。此图以曲江亭为中心,对王豫居所周边环境进行了描绘。图中绿柳绕堤,一亭孑然高出柳梢之上,中有士子晤聚。旁有矮屋数间,当是柳村别业种竹轩。远处水光浮动,青山隐隐。画境幽美如诗,既点出了受画者的别号“柳村”,又点明了所在地是“绿杨城廓”的扬州,构思立意极见匠心。卷上及卷后有阮元、吴锡麒、赵魏、潘奕隽、顾鹤庆等50余家诗跋,诗画映发,文采风流,益见是卷之难能可贵。此画卷后为吴湖帆所得,于1931年重装并署签题跋。

阮元题《曲江亭图》是在浙江任上,在西湖见到王豫时的回忆之作:戊辰秋,柳村来游西湖,出《曲江亭图》索题一首,以志旧游。“长江千里来巴蜀,流到广陵曲复曲。古时沧海今桑田,翠屏洲涨焦山北。江北横生十里沙,广陵涛变千人家。九折清溪夹修竹,万株高柳藏桃花。辋川本合诗人住,况是惠连读书处。送暑曾过深港桥,寻秋每唤瓜洲渡。送暑寻秋向柳村,藤床竹枕宿南轩。千章树木全遮屋,八月秋潮直到门。门前月色连清夜,稻花香重荷花谢。记得曾探北固秋,何缘又结西湖夏。今日披图似梦醒,涛声还向梦中听。钱塘八月西楼卧,错认扬州江上亭。”这首诗写于嘉庆十三年(1808),阮元45岁。阮元虽然身居高位,但是见到家乡人和家乡的《曲江亭图》时,仍然免不了产生思乡的情绪。《扬州历代诗词》亦载有尤萌《阮抚部建曲江亭于翠屏洲上,奉题二绝,并寄王柳村》、缪镔的《曲江亭》、鲍文逵《曲江亭诗为王柳村作》和王翼凤《江上观竞渡》等,均写曲江亭观涛之胜景。

梁章钜畅游翠屏洲时也有诗记之:“灵山一回棹,便入翠屏洲。宅以诗家重,名仍佛子留。福人宜福地,良日况良俦。谁信芜城外,江村事事幽。”“为践寻芳约,游山复看花。绕身习池水,泼眼武陵霞。荷沼还成约(绕屋皆荷塘,主人有花时重来之约),桃庵那足夸(平山堂下之桃花庵,花事逊此远矣)。竹西富园馆,让此野人家。”

而卜居翠屏洲的王豫吟咏翠屏洲的诗作颇多,《翠屏洲晚望》:“烟岚互回合,村僻觉人稀。山近白云乱,门闲芳草肥。斜阳傍鸟下,江月与帆飞。谁念苍葭里,苔痕上钓矶。”王豫还分别就洲上景点苔矶、虹桥、绿杨湾、寒碧塘、盟鸥溆、芙蓉沼六大景点一一作诗吟咏。如咏翠屏洲虹桥云:“沽酒踏霜桥,晚色真堪爱。江干卖酒家,多在枫林外。”

关于翠屏洲的诗词佳作甚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就连丹徒、江都、甘泉等地的一班女诗人也结伴走出深闺,来到翠屏洲即兴赋诗。有学者将以阮元、王豫两大家族女眷为主、参与者及于长江南北的女性诗文团体称为“曲江亭诗社”,诗社骨干成员有阮元的妻妾孔璐华、刘文如、谢雪、唐庆云;阮亨的妻子王燕生;王豫的妹妹王琼,女儿王乃德、王乃容,外甥女季芳;黄文暘的妻子张因等,曾参与过曲江亭雅集的女诗人至少有16人。

虽然风景如画的翠屏洲已不复存在,但在诗画长廊里仍有其一席之地。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扬州档案方志”微信号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文|朱广盛

为党管档   为国守史   为民服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