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朱子文化】陈国代:朱子与茶文化简说(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朱熹是知识广博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文集》与《朱子语类》中散在文字涉及茶叶种植、加工、交易与消费诸多环节,与农工商等行业关系密切。而朱熹把喝茶与吃饭并提,关心茶事与茶政,内容丰富,值得探讨。


朱子故居  余泽岚/图


三、分享成果,药品饮品礼品,重振国饮风尚。


虽然说国人喝茶,形成时尚,但一般民众,生活并不富庶,不常喝茶,乃因“茶茗久服,令人冇力”。特别是只经过阴干的茶叶,保留了性寒味苦的本色,不能多饮,不能常喝。建州与南剑州制茶工艺特殊,多采谷芽,“既采而蒸,既蒸而研”来制作,只有达到“无过”和“无不及”的“正熟者味甘香”(黄儒:《品茶要录》,四库本第3页)的成品熟茶最适宜。故南宋宰相周必大于绍熙二年(1191)总结说“熟茶多啜无害也。”(周必大:《文忠集》卷187《开先师序》,四库本第29页)因此说,喝茶是有讲究的,有选择的。


1、国饮风尚。古代上层社会盛行喝茶,主要取决于喝茶能悦志与轻身。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六十岁的白居易在河南府尹任上新修水斋,招宾友来喝午茶,写下“午茶能散睡”(白居易:《长庆集》卷28《府西池北》,四库本第15页)诗句。可见文人中已兴起喝午茶之风。此风尚一直延续,并于十七世纪传播到欧洲,被英国皇室所吸收,在异域形成一道饮食风景,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以茶待人,却有讲究。朱熹关注到周必大《玉堂杂记》,“记中朝旧典,待诏宣召,学士有茶酒接坐之礼。”(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1《读杂书偶记三事》,第3423页)淳熙五年(1178)陈俊卿判建康府、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应诏入对垂拱殿,“上为改容加敬,命坐赐茶,宣问款至。”陈俊卿向孝宗告退,“上遣中使赐金器、犀带、香茶。”(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6《少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魏国公赠太师谥正献陈公行状》,第4476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茶在现代邦国建交与元首交流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1972年2月21日,,而最近2018年3月28日,,同样折射出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文化含义。



图/张栋华


2、茶作礼品。宋朝廷在京城设茶库,“掌受江、浙、荆湖、建、剑茶茗,以给翰林诸司及赏赉、出鬻。”(脱脱等:《宋史》卷165,第3908页)“建、剑茶茗”,指的是建州与南剑州所产茶叶及其制品。建宁府属县皆产茶,建瓯凤凰山和崇安武夷山所产的茶,加工后的“龙凤团饼”、“腊茶”品质最好,成为特色贡品。宋朝按官品分级对待官员,其中高级别者有“茶、酒、厨料之给。”(脱脱等:《宋史》卷171,第4124页)历代皇帝取之茶库,赏赉官员。宋真宗“召见隐士郑隐、李宁,赐茶果、束帛”,“父老年八十者赐茶帛,除其课役。”(脱脱等:《宋史》卷8,第162页)皇帝赐茶,宠示恩泽。


朱熹常把茶当作礼品送人。乾道九年(1173)五月,朱熹将二十岁的长子朱塾派往浙江金华从学于在家守丧的吕祖谦,并嘱咐:“茶一角三十斤,俟潘家借屋有定说,即自作来送去。”(明刻本《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甲集·训子帖》)当时,朱熹住在五夫,送武夷茶给吕祖谦,作为束脩。次年三月下旬,朱熹又送武夷茶给吕祖谦,有“新茶三十夸,谩到左右。”(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3《答吕伯恭书31》,第1451页)淳熙间“偶得安乐茶,分上廿缾”给天台国清寺名僧志南(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5《与志南上人书1》,第4933页)。以及“无以伴书,茶两盝时浼。小盝颇佳,大者乃食茶耳。”(《停云馆帖》卷7,朱熹《与某人帖》)两盝茶不同,有等级区别。“食茶”则是官鬻之茶,“民之欲茶者售于官,给其日用者,谓之食茶”(脱脱等:《宋史》卷183,第4478页),质量相对次一些。绍熙间回丁硕之礼,有“江茶五瓶,少见微意。”(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8《答丁宾臣书1》,第2801页)用瓷瓶作容器装茶,当是熟茶研磨成粉状,便于储存保管。庆元初年酬答彭龟年,“茶五十饼漫附回使,以供粗用。”(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3《答彭子寿书1》,第4883页)饼状茶则以龙团凤饼最为著名。当然,朱熹也收礼品茶,如答谢闽帅林枅“颁惠茶药,极感厚意。”(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卷5《答林子方书1》,第4928页)门人吴必大寄来“沙随诸书及茶,已领”(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52《答吴伯丰书8》,第2433页),晚年朱熹答方士繇,“惠及新茶,极感厚意。”(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4《与方伯谟书16》,第2021页)


图/阮雪清


3、品茗悟理。朱熹多年养成喝茶习惯,主要用以解渴与清神。据门人记载: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8,第3294页)朱熹为人们常说的“先苦后甜”找到答案。朱熹讲一诚二杂之理:“只为一,便诚;二,便杂。”以茶水纯净来比喻,“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便是二。”(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5,第304页)朱熹评价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8,第3294页),道出建茶经过特殊工序制作,成为熟茶,最为淳厚温和。可见,理学家品茗,超越感官享受,并向弟子阐述“甘甜”、“纯真”与“中庸”的哲理思想。这种从日常生活体味哲理的智慧,对当下人来说,当有启发作用。


图/邱汝泉


4、引茶入诗。喝茶属于饮食文化,是百姓寻常事,而写茶诗则展示了文人的闲情雅致。“行看靓艳须携酒,坐对清阴只煮茶。”(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伏读秀野刘丈闲居十五咏谨次高韵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绳削是所愿望》,第326页)描画出刘韫卸任赋闲在武夷山下的生活侧面。“只待两公高宴罢,却携茶鼎上渔舟。”(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再次王宰韵》,第355页)朱熹乃因生病止酒,不能与崇安县令王齐贤、刘韫一同踏雪寻梅,酒后品茗。朱熹卸任知南康军,回到五夫,带来庐山“云居”茶与亲朋好友分享,“庐阜归来只短笻,解包茶茗粗能供。”(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8《晚雨凉甚偶得小诗请问游山之日并请刘平父作主人二首》,第499页)“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武夷精舍杂咏·茶灶》,第524页)看到九曲清流中突兀的茶灶,浮想联翩。朱熹曾谋划在云谷山建设晦庵草堂,过林下清净生活,有过开辟茶园的蓝图。“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云谷二十六咏·茶坂》,第441页)对于长期伏案耕作者来说,啜茶提神,显得非常重要。而朱熹喝茶,清心寡欲,让自己内心回归淡泊的境界。


上述所言,涉及茶叶种植、加工、交易与消费诸多环节,实与农工商等行业关系密切。考察朱熹关心的茶事与茶政,茶饮与茶品,茶诗与茶理,可以解读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而朱熹鼓励茶叶生产,开放市场贸易,改革茶税制度,分享劳动成果,以及中庸思想和品牌意识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


2018年3月26—31日初稿于望峰楼


陈国代

陈国代(1962—),男,福建南平人,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多年从事朱子学与文献学研究,

已出版著作《朱熹在福建的行踪》、《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大教育家朱熹》和《文献家朱熹》。

编辑 | 婧哥哥

武夷微发布:lmwyfycy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wysxwzx@163.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