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赵宇的“名厨”成长史 谈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摄影:齐鸿
本期目录
01 赵宇的“名厨”成长史 02 赵宇的高宅首秀——圣诞晚宴 03 情探问答 04 预告:一期一会

赵宇的“名厨”成长史
文 于迪 图 除署名、资料图外,均为余明旻摄 美编 小也


2015年12月23日午夜。成都。高宅。

锅边蒸腾的氤氲水汽随巴赫起舞,香气跳跃着弥满整个空间。香气的源头处是Bulthaup操作台后忙碌的赵宇。从上午开始,他已经站了十几个小时。没吃东西,喝了两杯水,站得笔直。

一位助手一下飞机便赶来工作,赵宇放他先离开处理住宿问题。走之前赵宇告诉他:厨师的形象很重要,你看他——他指着另外一位梳着圆寸的助手说——他昨天还是阿童木的发型。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圣诞晚宴的准备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赵宇又回复了平日里的随和幽默,精力充沛的整理、清洗操作台,直至一切明亮如新。

你一定没见过凌晨的高宅——漆黑而安静。在院子里回望,一眼便可看到chef table处唯一的暖色光。那束光下的赵宇,刚刚成为这张操作台的主人。

11月底,我们第一次采访了赵宇。初见的他一头圆寸,穿得简简单单,没有太多表情,也没什么废话。奇妙的是,当他直视着你,他的所有故事便都格外让人信服。


关于赵宇

2000年,赵宇随家人移民新西兰。军人出身的母亲并未给他太多适应的时间,在抵达那个一万公里外的陌生国度的第一晚,便催促他找到了第一份在中餐馆洗碗的工作。

彼时赵宇还不满二十岁。现在的他用“吊儿郎当”形容那个少年。年轻,瘦弱,不服输,硬着头皮拥抱全新的环境和生活。初到奥克兰的日子里,除了上语言学校,他刷过盘子,擦过地板,帮大学的实验室逮过果子狸。

转折发生在一次生日。赵宇模仿八大菜系做了一桌子菜。一位餐饮业的朋友觉得不错,建议他去厨师学校。

厨子?彼时的赵宇是不屑的。

十几年后,当赵宇回国,人们这样介绍他:新西兰籍中国人,先后在新西兰各类型优秀餐厅工作,其中包括全球排名第四的The French Café。2013年初远赴丹麦,在全球排名第一的NOMA餐厅工作实习。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讨论华人做西餐艰难的帖子,有人回复说:“The French Café, 曾经有位华人前辈做到sous chef, 后来更是有机会去了NOMA工作。”


“名厨”的“污点”

“很奇怪”,赵宇说:“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很一般;可一学做餐就特别有感觉。”进厨师学校后不久,他就对老师许下志愿:我要做名厨。

一年后,奥克兰举办西餐比赛,赵宇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开始前,老师突然叫住他:“你把衣服打开。”赵宇打开刻意折起的厨师服,胸前一枚不起眼黄色的污渍眼前让赵宇被老师赶出了赛场。

“为什么!”赵宇不服。可任他怎么砸门,拿“找校长”威胁,终究没能拗过严格的老师。

“后来老师私下对我说,厨师必须注意自己的形象。我说要当名厨,他自然对我格外严格。我想了想,他说的确实有道理。”回去后,他一口气买了五件厨师服,每天洗得干干净净,换着穿。

一个多月后,新西兰全国比赛。老师终于给了他第二次机会。那次比赛金奖从缺,赵宇拿了个银奖。

自此五年,赵宇连获十五项大奖,厨师服上再没出现过丁点污渍。



从二厨到commis chef

二十五岁那年,赵宇已经做到“奥克兰最佳餐厅之一”的IGUACU二厨的位置。这对于华人,尤其是这么年轻的华人来说,是很值得得意的。“我开始有点儿骄傲了。”

一天,有人在BBS上给他留言:“不要以为你是最好的。新西兰真正最好的餐厅是The French Café。”

“我当时一听,咖啡馆儿?还特瞧不起。”

骑着重机,赵宇直接杀将过去。可能因为太风驰电掣,绕了三圈连门都没找到。只得求助路人:“你知道The French Café吗?”对方一指:“就在这儿啊!”沿着他的手指,赵宇看到了个小小的牌子;顺着牌子走到深处,传说中的餐厅赫然眼前。

大喇喇推门而入,却在一道鸡肝酱前溃不成军。主厨Simon Wright带他参观厨房,纤尘不染。。”相较之下,赵宇觉得自己之前工作的所有餐厅都成了再普通不过的正规军。他问主厨:“你们招人吗?听说这里是新西兰最好的餐厅,我想要来工作。”

主厨笑了,收了他薄薄的简历,便没了后文。“肯定的,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儿啊”,赵宇说:“不过我一定要进。之后我只要骑摩托车路过,就递一次简历,过几天就递一次。”

十月份的一天,赵宇终于接到了电话:“我们只有一个commis chef的职位,从洗碗开始,工作强度大,工资很低,你愿意来吗?”

“既然能学到东西,那就做呗。”

(图片来自The French Café官网)

TIPS:The French Café

Simon Wright,年轻时和因《地狱厨房》而广为人知的Gordon Ramsay一起,师从全球最年轻的米其林三星主厨Marco Pierre White。上世纪九十年代,Simon游历亚洲和澳洲,最终定居新西兰。1999年,他成为The French Café的主人,因其无可挑剔的美食和服务迅速成为新西兰最优秀的餐厅之一。在美食作家Nici Wickes笔下,Simon Wright“足不出户,却赢得了整个世界的认可”。2014年,在Trip Advisor公布的Fine Dining餐厅排行榜中,The French Café名列全球第四。

在这样的餐厅工作并非易事。首先是高强度的工作,每天十二到十六小时一刻不停,为节省时间,吃饭都要站着解决;其次是对菜品的精益求精,一枚小小的西红柿从去皮到完成,就可以耗上三个小时;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极致要求,为保证厨房整洁,水龙头旁的缝隙都必须用牙签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The French Café的四年间,赵宇曾目睹很多厨师因承受不了压力相继离开。而他几次提出辞职,却与此无关。


尊重土豆

怎样制作一份出色的土豆泥?切块煮熟,然后打泥放盐?还是——

将土豆仔细清洗干净,然后削皮。所有削下来的皮都不能扔,用纱布包好。把土豆切成小方块,洗去淀粉。然后撒盐,盐的浓度不能太高,接近1%即可。煮土豆时把纱布包着的土豆皮一块儿扔进锅里,好让土豆更有味道。

当叉子可以在土豆上扎出窟窿的时候,立即捞出,趁热混入切成小丁的黄油,视稠度浇上热牛奶,然后打泥。再过两遍筛,一份出色的土豆泥便诞生了。

进入The French Café的第一天,德国二厨看不惯赵宇对食物模棱两可的样子,用这样一道土豆泥给他上了一课。

作为最低层级的commis chef,赵宇的职责无非洗碗、打杂、削土豆。不可以看单子,不可以越界,每当大家买饮料,也常常唯独缺了赵宇的那份。一次主厨撞见他碰扇贝,直接找来二厨兴师问罪:“他不可以碰扇贝。什么时候我允许了,他才可以碰。”

“我削了九个月的土豆,现在只要摸到一个土豆,就知道它是不是脆的。”虽然在国内学过武术,懂得基本功的重要性;可是熬到第九个月,赵宇实在绷不住了。他找到主厨,认真的说:“你要是再不教我东西,我就真的走了!”

德国二厨又给他出了一道题。他蒙上赵宇的眼睛,看他给土豆削皮,然后切十一刀,每一条都一模一样。二厨看他:“你真的觉得太无聊了?”

“你觉得呢!”

“后来我才知道,chef可能是让我学会尊重食材”,赵宇说:“因为在很多厨师眼中,土豆就只是土豆。”

从最低层级的commis chef做起,赵宇学会了尊重食材


“我说你能做,你就能做”

之后的一年多,赵宇成了整个厨房流动性最强的一个。从冷头盘开始,他的基本功被实实在在的打磨了一遍。当做到chef de partie,他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在The French Café这么有名的地方,已经到头了。

在The French Café的第三年,赵宇第二次提出辞职。主厨质问他:“是不是有人和你说什么了?”赵宇指着两个二厨说:“他们一直在向我灌输,他们都有二十年的厨龄,才做到二厨的位置。我一个小毛孩才做了没几年,不可能做到更高的职位了。”

主厨说:“这是我的店,我说你能做你就能做。第一,马上升二厨;第二,涨工资;第三,你跟我去墨尔本,代表新西兰参加名厨聚会。你考虑一下。”

“我一听,这还考虑什么,继续干呗。”赵宇说。

Simon Wright开始手把手的教赵宇。“那是真狠啊。”那段时期在赵宇眼中,师父就像一只狼,每天盯着自己,随时准备发起攻击。别人用的食材都是半成品,赵宇用的所有全是生的。别人可以提前准备,唯独赵宇不可以。所有餐点精确到秒,每当听到“计时开始”,赵宇就像疯了一样开始做餐。一次他用小锅给黄油加热,稍微做错了一点儿,主厨直接给了他一拳:“从头来!”

在这样的过程中,赵宇一步步成长,做主菜,做肉菜,做甜品。一轮下来,赵宇又找到主厨:“这几年,你所有的系统我都学会了。这回我可以走了吗?”

“你还有一个位置没有做”,主厨指着自己脚下:“我的位置。”

(图片来自The French Café官网)


站在主厨的位置

当赵宇站在世界排名第四的餐厅的主厨的位置,亲手接到第一张单子时,手都是抖的。

赵宇:“chef,给我拿个盘子。”

主厨:“大点儿声!你现在是主厨!”

“chef!拿个盘子!”

主厨是整个餐厅的灵魂。前台十个人,后厨十个人,都在等他发号施令。“而且你必须一边工作,一边顾这些事情。一眼看过去,就要知道这个盘子几点方向摆错了,那边是不是可以上餐了,餐具准备得怎样了。当时我真的觉得太帅了”,赵宇狠狠的吐出“太”字,不无自豪道:“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那种。我师父可以一边摆盘一边看都不看就说,那桌的客人刚刚喝了橙汁,你这会儿给他南瓜汤,他能喝得下去吗?”

那半年多的时光里,赵宇真切的感受到“厨师”二字的意义:“‘厨子’是做菜的,‘厨师’面临的问题却很多。他是餐厅的灵魂,他的厨艺和人格魅力都需要无可挑剔。”

赵宇和师父Simon Wright


可他还是想自己做些事儿。他想做的,不是靠学来的经验开家小餐厅,安逸的过一辈子;而是把国外的技术带回国,嫁接到国内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树立属于自己的“标杆”。

他找主厨聊了自己的想法。这一次,主厨没有留他。

赵宇说:“等我在国内飞黄腾达了,就把你请过来。”

主厨说:“就算你不成功,我也会去。”

2015年12月,在赵宇暂时落脚的成都的酒店里,他展示了一把叫做“旬”的日本厨刀。那是他成为chef de partie时主厨送他的礼物,上面还有德国二厨专门请人为他重新打磨过的痕迹。它和NOMA主厨Rene Redzepi送他的厨师服一起,跟随赵宇走遍了世界的很多地方。


“我要去NOMA”

TIPS:

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NOMA餐厅,五年内四度被英国《餐厅》杂志(Restaurant Magazine)评为世界最佳餐厅。餐厅名字中的 “NOMA”是丹麦文 “nordisk ” (北欧 )和“mad ”(食物 )的缩写。主厨Rene Redzepi将创新手法注入当地食材,用简洁有机的理念重新定义了丹麦食物,被赞为全球烹饪的“新守卫”。每一年,NOMA都会挑选全球的精英大厨到店实习,最多同时汇聚了来自20几个国家的45名顶尖厨师。

2012年底,就在赵宇登上回国飞机的前一晚,他给NOMA发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他说:“我是The French Café的Joe,我能不能在你们那儿要份工作?”和邮件一起发出的,是他和Rene在3月的墨尔本名厨聚会上的的合照。

赵宇和Rene的初见,是在2012年3月的墨尔本名厨聚会上



此前,赵宇已经计划去上海,在朋友旗下的一家餐厅担任行政总厨。出发在即,他为什么还要发这封邮件?

“因为NOMA是世界最佳。”赵宇说。

对方竟在几分钟内回复:NOMA目前不招收厨房的人,但需要精英过去实习。“我当时就愣了”,赵宇说:“那可是全世界厨师朝圣之地,怎么就选中了我?”

赵宇如约去了上海。他对朋友说:菜我给你们做,但是我要去NOMA。

2012年的最后一天,赵宇从新西兰的夏天出发,用了33个小时抵达丹麦的寒冬。


文化最大化

和多数餐厅不同的是,NOMA在食材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经历。除了常规的厨房设置,NOMA还设有研发厨房,并有一个实验室作支撑,和哈佛大学食品实验室合作研发课题。这些是赵宇感兴趣的。“我的目的不在于学菜,否则只能永远跟着别人的尾巴”,赵宇说:“我要学的,是他们看待食物的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实验室的一位大学生邀请赵宇进去参观。

学生先让赵宇听,他听到了细密的“咕嘟咕嘟”的声音。学生打开灯,赵宇看到,整个空间挂满了发酵管,每个上面都贴有标签,写着食材名称、发酵日期、浓度配比和研发人员的名字,全然没有“菜”的痕迹。

“这种发酵方法,其实咱们中国早就有了。”赵宇兴奋而不甘。

每周六,厨房清洁完毕,NOMA都会组织创意展示。实习厨师自愿报名,每次五人,每人呈现一道创意料理,进行交流。

赵宇连续参加了三个星期。一次,一位厨师用分子料理的方式将鸡蛋低温慢煮后放进“茶水”中浸泡入味。赵宇看到特别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中国的茶叶蛋。却遭到了几位外国厨师认真的反驳:“不,这是日本的。”

“什么时候茶叶蛋在这些精英的头脑里变成日本的了?”赵宇很震惊,却并未和他们争执。因为他知道,想要改变外界对中国饮食的理解,只有通过实力。他改良了《调鼎集》清朝手抄本的方子,做了一道西方人很难接受的海参。因为没有机器,他在电饭锅前守了整晚才把海参的水分蒸干,熬软。“味道真的一般”,赵宇说:“我就是想呈现我们中国的文化,老祖宗几千年前传下来的东西。”

一次创意展示中,赵宇选用了中国传统的豆腐作为食材




“在NOMA,我学到的是怎么对待食物,怎么跟动物发生关系,怎么发掘、研发,怎么把文化提升到最大化”,赵宇说:“我现在不敢说以后创造一个派系,但这是我想努力的方向。”

四个月后,赵宇离开NOMA,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一路游学,最终回到中国。


“这家店在等我,
我也在等这家店”

2013年9月,赵宇单枪匹马到了上海。一开始,这片陌生的土地并未待他以善意。

“必须先让大家知道我是谁。”如同《厨房噩梦》中的Gordon Ramsay,赵宇开始在大众点评搜索西餐厅,选出那些地理位置好、经营不善、差评多的,挨家挨户上门自荐。可是整整半年时间,没有一家店愿意相信这个从天而降的陌生人。

一天,他再次被拒。这一次他没有急着离开,反而坐了整个下午。离开前他对店主说:“我在这儿坐了这个整个下午,只有我一个客人。你有这么好的环境,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对方第二次说“不”之前,他把简历发给店主,转身离开。

第二天一早,他终于在电话里听到了期待已久的声音:“你居然是真的!”

这家店很快起死回生。一夜之间,赵宇的名字出现在众多媒体上。人们终于认识了他,他可以离开了。“因为我一直想做的都是fine dining。”赵宇说。

朋友推荐高宅,赵宇便来了成都。他住在崇德里一号。早上醒来看到房间里的椅子,居然和自己师父的chef table用的是同一把。也正是崇德里的设计师王亥老师,一手打造了高宅。王亥说:“高宅的chef table,我本来就是给厨师设计的。”

第一次到高宅,赵宇就被打动了。Chef table的配置,Mario Bellini的马鞍椅,容纳四十人就餐的体量,每一项都是比照米其林餐厅的标准打造而成。赵宇有点儿懵:“回国绕了一大圈,没想到它居然在这儿。我感觉这家店在等我,我也在等这家店。”

王亥对赵宇说:“我早就准备了NOMA的书,现在终于等到人来。”


想到一个小故事。十几年前,赵宇从厨师学校出来,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意大利餐厅。他对主厨说:“我看到有那种很大的盘子里一点点食物的,我想做那种餐。”主厨不屑道:“那叫fine dining,是高端菜式。你不是做厨师的料,就别想了。”

我会很计较甚至阴暗的猜想那位主厨如今身在何方;但我知道赵宇不会如此——他一直前行,无暇回头。


2015年12月19日。轻安。美食作家石光华讲座。

石老讲的是川菜大师蓝光鉴,一口地道川音,妙趣横生,酣畅淋漓;坐在最后一排的赵宇却听得凝重。对于从前的他,这是一段书中的故事,是关于厨艺的知识;可现在,如何把中国的美食和西餐的理念有机结合,却成了他为自己出的一道难题。

不过他并不着急。他刚刚成为高宅的西餐主厨,此时的他更迫切的是不辜负那张chef table。

第二天一大早,赵宇便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厨具采购中。

12月21日,赵宇指导中餐后厨改良沙拉。因为之前订的模具还没送到,他们临时把可乐瓶剪了,拿来规范沙拉的摆盘。

12月22日。笔者到高宅时,正撞上赵宇一脸陶醉的抱着新到的Paco-jet万能冰沙机。“这个是……”,赵宇亲了它一口,才道:“这个是我的最爱。任何一家米其林餐厅,任何一家,都有这个。但是我们这个是第二代,是更高级的。它能做世界上最好的冰淇淋,能做最顺滑的料理,结合烘干机还可以把任何食材做成粉末,是分子料理的神器……”

这一天,赵宇的笑容就快溢出来。

回到12月23号的晚上。明天的圣诞晚宴将是他在高宅的首次亮相。在餐单里,有他在The French Café吃到的鸡肝酱,有在NOMA接触过的分子料理,也有他用“最爱”的冰沙机自创的发酵大米冰沙。

赵宇说法餐有一个特点:尽管厨师忙碌了大半天,可直到最后一刻,餐品的样子才会出现。

机器轰鸣声,水汽蒸腾声和刀和菜板碰击出的或明或钝的声响,一切一切交织在一起,成为所谓厨房交响曲。许是因为听了赵宇的故事,又或者是因为亲见了他几天的生活,此刻的我足够相信:即便身处同一张料理台,不同的厨师也会奏响不同的乐曲。而赵宇这曲,毫无疑问是非常好听的。


高宅董事长杜兵眼中的赵宇(英文名Joe)

认识Joe是偶然,一见如故却像是必然。

作为一名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厨师,他直接真诚,曾在全球排名第四的the French cafe担任二厨,并曾受邀到常年雄踞全球排名榜首的noma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厨艺交流,沾染了米其林三星餐厅近乎偏执的专业,也有年轻人几乎可以捅破天顶的热情。难得的是他的专业足以支撑热情,也足以将这份热情控制在熊熊燃烧却并不肆意的尺度。在多年之后,这把火重新点燃了我对西餐的热情。

Joe初见高宅时很激动,他说感觉自己正在等待这样一家店; 我也有理由相信,高宅的chef table,Mario Bellini的马鞍椅,以及一切的准备等待着的,也正是这样一位年轻人的出现。

END

02
赵宇的高宅首秀——圣诞晚宴


| 食客评论 |

这一餐最打动人之处在于:主厨在厨艺之外,对每个食材特性的深刻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最佳的表现形式。我觉得他非常流畅的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己,或者关于这一餐的故事,有非常完整的起承转合。从食材、口味、搭配、呈现,以及他和客人的互动中,你能感觉到他在美食背后的专注和用心。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动人的。

海鲜脆皮
香酸腌三文鱼
新式油封鸭
发酵大米冰沙

| 食客评论 |

首先是西餐都有的面包和黄油。据主厨说,我们那天吃的面包在两个小时之前都还是面粉。所以当你把面包吃到口中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主厨在两个小时之前揉这坨面时的诚挚心意。手作面包的劲道口感,手打黄油的自然醇香,以及混合其中的百里香的淡淡清香,一切混合到一起,呈现出一种特别温暖,特别家常,特别放松的味道。

大米冰淇淋。首先颜色非常清凉好看。其次,因为这道菜是用新鲜大米做的,所以不是很甜,吃下去满口米香。在油封鸭后吃一口大米冰淇淋,让味觉体会到全新的冲击和变幻,非常清透舒服,让人很惊艳。

温泉蛋。煮得刚好,上面的薄膜刚好把蛋黄包住,用勺子轻轻一碰就开了。上面放了鱼籽,鱼籽和蛋在口腔里迸发的感觉非常美好。同时,这道菜的造型也非常好,吃完之后,开了小口的空蛋壳还在里面,干干净净的。让人在视觉上、味觉上和口感上都非常愉悦。

03
情探问答

Q:你在成都生活多少年了?
还不到一个月。

Q:这个城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成都最吸引我的就是当地的餐饮文化。

Q:除成都之外你喜欢的城市是哪里?为什么?
成都之前,最喜欢的地方还有上海、威海这些海滨城市。因为威海是我成长的地方,而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世界的名片,而且是属于西餐比较融合,比较融洽的地方。

Q:你最近认识的朋友是谁?他或她吸引你的是什么?
杜总。杜总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人格魅力吧。他很大气,是真正的做餐饮的人,值得去学习。

Q:你最近在看的书、电影?
最近看的还是关于餐饮的书。餐饮管理啊,国内的野菜的书,还有一些川菜的文化的书。电影嘛,没时间看,最近想看《老炮儿》。

Q:你有常去吃饭的餐馆或者小店吗?为什么?
成都的苍蝇馆子文化。我特别喜欢苍蝇馆子文化。我一直坚信美食来自民间,所以我的灵感也是从民间里来的。

Q:你最近的旅行计划是什么?
就先在东南亚,泰国、日本这些地方去转一下,我还没去过。去感受一下咱们亚洲的一些美食和人文、历史什么的,才能创作更加融合的菜。远的话就想回新西兰看一下。因为家人在那边,我一直很挂念,想回去看一看。

Q:推荐三个你觉得成都最值得去的地方,除景点之外。
我真不知道。因为不熟悉。我只知道景点。我想去九寨沟、都江堰这些贴近大自然的地方。


04

预 告
崇德里聚谈·一期一会 02

本期人物:赵宇

与西餐的相遇,改变了赵宇的命运,曾经吊儿郎当的他,脱胎换骨,以专注和用心成就自己的激情人生;

与好的食材相遇,总让赵宇兴奋,不同的处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摆盘等等背后的创意以及这些创意所包含的文化和思想,让赵宇无比迷恋和陶醉,而做中国食材的fine dining,是他的梦想;

与高宅的相遇,则仿佛是应验了那句大俗话: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高宅的chef table,Mario Bellini的马鞍椅,以及一切的准备等待着的,也正是这样一位年轻人的出现;

最后,你们准备好与这个年轻人相遇了吗,他或许会开启你一段不可思议的美食之旅;

听赵宇讲述名厨成长史,观摩、品尝赵宇西餐厨艺。1月12日,情探“一期一会”邀你与赵宇“相遇”高宅。


主题:相遇
主持:赵敦敏
时间:2016年1月12日(周)14:30-17:00
地点:高宅(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L1-1247)
形式:免费,名额25
报名电话:028-86647726 15102891995 张小姐

信 息
高宅无国界美食展演第二回即将推出以"相遇"为主题的赵宇西餐大秀,时间1月9、10、11日三场,
详询:028-86647726 13540051020 赵小姐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