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财经下午茶系列四十六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分享嘉宾:华南新闻中心卢静怡

分享时间:2018年6月22日


老实说,我最初来报社工作时,其实对经济新闻的了解并不多。我的工作任务除了接替日常新闻采访的线口外,还要负责广东地区的经济新闻报道。因为十分想当记者,所以也继续硬着头皮尝试跑经济新闻了。


过去没有学习财经知识背景的我,印象中的经济新闻非常“高大上”,报道中总有洋洋洒洒的专业术语。因此对于写经济报道,我的内心还是很颤抖的。但后来发现,作为小白是可以通过勤跑动来弥补一部分差距的。 


无论是经济报道还是其他新闻专题报道,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多跑现场,尤其是在人脉积累不够的时候。我接到的第一单采访是关于“大妈抢金”的题目。当时由于金价下跌,内地“大妈抢金”已经火到出现在西方的国际新闻了。在这个背景下,“金价下跌的大妈们”成为主角。但我身边认识的抢金“大妈”非常有限。


同样的问题还在做股民反应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反应时出现因为我不认识炒股、炒金、炒楼的人群,问遍亲戚朋友也只找到零星案例。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找到了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踩到现场找人物。于是,便有了金器首饰店工作人员把我当成形迹可疑的家伙;买金的大妈、炒股的大爷也觉得我不怀好意来骗“棺材本”;工作人员更是紧盯着我的难忘经历。在证券交易所,在避开工作人员耳目的同时,又要跟隔壁大爷搭讪上炒股得失,往往还没问到什么,就被以“不要骚扰我们的客户”为由被客气“请走”了。有时失败多了,走到门口,看着街上人来人往,还是会感到惶惶然。


不过,俗语说,上得山多终遇虎,同理可得,只要跑的地方多了,也可以遇到难得的友善受访者,在公司附近的证券交易所被工作人员认出来了,那么多跑几家别处的交易所,总会找到愿意接受访问的人。


说起来,我在跑楼市新闻时,每次在现场都有不少收获。楼市是一直非常火的话题。我也很想主动做些楼市方面的采访,不过那时跟房地产机构、中介等都没接触上。我发现网易、新浪等很多网站都会搞一些周末看房团,于是也报名跟团采访,周末没事做的时候也坐大巴跟着四处游。说起来,我在跑楼市新闻时,每次在现场都有不少收获。楼市是一直非常火的话题。我也很想主动做些楼市方面的采访,不过那时跟房地产机构、中介等都没接触上。我发现网易、新浪等很多网站都会搞一些周末看房团,于是也报名跟团采访,周末没事做的时候也坐大巴跟着四处游。


这样的好处是一天可以看多个楼盘,而且还不用自己四处换乘地铁。更重要的是,看房途中坐着同一架大巴的看房者,不知不觉间彼此的隔阂也少了。这时候跟邻座的人聊天,或者与看盘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鲜活的想法。混迹看房团中,还可以光明正大地对楼盘的工作人员“盘查”一些信息。


经常实地去找采访对象,有时还能“中奖”。有一次在广州南沙一个楼盘,我就偶遇了一个香港看房团。后来问销售,香港团游客也是比较少出现。当时广东自贸区政策刚出来,我正好要做港人到自贸区买房的专题,感觉就跟中奖一样。


当然,遇到有些采访任务,直接跑现场未必是一个好办法,但会是一个比较稳的办法。后来工作时间久了,可以在一些产业展览、博览会、论坛、政府组织的走访活动中,渐渐认识了比较重点领域的人群,后来需要采访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更加方便了。 虽然分享起来有点像吐槽说了这么多,说的都是一件事,就是遇到什么采访任务,直接跑现场未必是一个好办法,但会是一个比较稳的办法。后来工作时间久了,可以在一些产业展览、博览会、论坛、政府组织的走访活动中,渐渐认识了比较重点领域的人群,后来需要采访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更加方便了。 


我还有一点比较深的体会就是,稿子见报之后可以多做对比。对比内容包括发稿内容和见报内容、自己的报道和其他媒体的报道。不论是专题还是日常新闻稿,大公报经济版的编辑对稿子非常用心,我有时经常发稿和见报的内容改动很大,我的采访有些角度没涉及到,编辑会补充了一些其他信息源。发稿之后,每次都对比一下稿子的变化,也可以慢慢进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