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饮茶札记丨龙井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篇是「多聊茶」的第贰佰叁拾壹篇常规文章

饮茶札记丨龙井茶

前言


同学们,周四好,我是助教粒粒。


端午过后,你们的厨房是不是还飘着粽叶香呢?节日虽是过了,但不代表粽子就得退出餐桌嘛。


同样,夏天来了,来自春天的绿茶还是照样得喝!


最近这段时间,多杰老师就喝起了龙井茶。龙井虽然有名,但在春茶刚上市的时候,却没见老师怎么提起。


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喝大家聊起她呢?关于龙井茶,又会聊些什么呢?


一起往下看吧!



正文


几年前,参与一档旅游节目的策划与录制。首先之地,便是杭州。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


杭州名声在外,本也不在乎多一两档节目的宣传。怎奈杭州当地同仁宽厚,总将我的行为定性为积极宣传杭州茶文化。


每年一过清明,就要寄些龙井茶与我分享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于是便用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两句,来安慰自己也就罢了。


托大家的福,每年我都能“过手”数斤龙井茶。



何为“过手”?


原来每年这些龙井茶收到后,我几乎又都转赠了出去。真正自己享用到的并不多,因此只是“过手”而未“过口”。


为何如此?


我在海外的朋友们,似乎都对龙井茶情有独钟。尤其是东京的刘君,是游走于政商两界的人士。礼尚往来,多以茶为媒介。


他与我熟不拘礼,每年都嘱咐我带去些好茶。特别讲明,多带龙井。


我曾问他:为何如此钟情于这款茶?换个白茶或是乌龙怎么样?


答:不行!日本的政客商人,都认为龙井是第一好茶。


其实何止是日本?在两岸三地,龙井至今仍是茶中魁首。


茗茶为国人所爱,而龙井又是公认的至味极品。


不仅因其滋味甘醇,更因为数百年来酝酿发酵的情趣传统。文学的渲染,历史的加持,名人的助阵,为龙井渲染出雅逸的氛围。


从茶学出发,直通美学范畴。



龙井,由文化名茶升级为文化名片,跨越江南成为了华人世界的美食神话。


说起龙井的历史,有些商家认为能追溯到《茶经》时代。


不客气的讲,这是子虚乌有的说法。


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茶经》的解读与宣讲。因此,也常有些地方邀我去开设与《茶经》相关的讲座。


只要时间允许,我一般都欣然前往。多让一些爱茶人了解《茶经》,总是一件好事。


但去年有家杭州茶企的邀请,却被我拒绝了。


他们希望我讲讲,《茶经》中的龙井茶文化。


可问题在于,陆羽没提过“龙井”二字啊!


《茶经·八之出》中记载:


“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钱塘,即今日之杭州。这句话我们可以解释为,在《茶经》成书的年代,杭州已成为了知名的茶区。


仅此而已!


至于天竺、灵隐二寺产的什么茶?陆羽没有明确地记载。于是乎,龙井茶商们便联想发挥成龙井,再直接印在自己的包装上以示“尊古”。


恰恰相反,这种行为是对于《茶经》的曲解。



龙井茶真正火起来,是明代以后的事情了。


茶诗,可做证据。


明代弘治朝礼部尚书吴宽,曾在《谢朱懋恭同年寄龙井茶》中写道:


谏议书来印不斜,但惊入手是春芽。

惜无一斛虎丘水,煮尽二斤龙井茶。

顾渚品高知已退,建溪名重恐难加。

饮余为此留诗在,风味依然在齿牙。


这首诗,明显受到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影响。


时过境迁,顾渚、建溪都已是过去式,龙井茶正在轰轰烈烈的登上中国茶界的舞台。


除此之外,明代徐渭《谢钟君惠石埭茶》、陈继儒《试茶》、袁宏道《龙井》、于若瀛《龙井茶》、屠隆《龙井茶歌》等,都是歌咏龙井的著名茶诗。


再喝龙井时,不妨也找来一读。


犹如吃饺子要沾醋,品龙井也是要配着几首茶诗才好。


又作这么“粗俗”的比喻,罪过罪过!


当然,要说龙井茶诗中的名篇,贡献最多的人还得说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都到了杭州。而其中有四次,驾临西湖茶区。对龙井茶若不是真爱,恐怕做不到吧?



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皇帝第一次游览西湖茶区,并写下了《观采茶作歌》。


其中“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一句,道出了龙井茶采摘制作以清明为限的传统。


而“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一句,则又点名了龙井茶精工细作的特征。


龙井茶的制作,是出了名的讲究。近些年更有好事之徒,将龙井茶的炒制总结为“十大招式”。


即:抖、搭、搨、捺、甩,抓、推、扣、磨、压。


这有点像北京烤鸭,据说讲究削成一百零八片。


我曾经问过全聚德的大师傅:如果不小心削成了一百零七片,会不会味道就不好了?大师傅笑道:杨老师,甭听导游们瞎说。


翻回头来,接着聊龙井。十招也要,二十招也罢,不外乎是旅游宣传的噱头。再说明白点,便于电视镜头呈现“炒茶”罢了。


若总想着如何摆造型,茶能炒好才怪。


制茶人,只有心里存着“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才能做出好茶。


乾隆,算的上龙井茶的知音。



此后,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二次到西湖茶区,又作《观采茶作歌》。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第三次到西湖茶区,作《坐龙井上煮茶偶成》。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第四次到西湖茶区,作《再游龙井作》。


回到京城后,乾隆皇帝对龙井茶竟还念念不忘。前后又作《雨前茶》、《烹龙井茶》、《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等茶诗,可见其对龙井之钟爱。


乾隆,相当于代言人。


茶诗,相当于广告语。


有皇帝级的代言人,加上高水平的广告语。


龙井,想不火都难。


乾隆对于龙井茶的痴迷,成为了西湖畔的一段佳话。这些佳话不仅流传于市井,还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渗透近龙井茶汤的滋味之中。


当然,抛开文化不谈,龙井也是悦口娱心之茶。


上个月收拾书房,偶然发现了两盒龙井茶。放在角落里,免去了“出口”的命运。


恰逢留学美国的学生回来看我,于是就用好茶待“远人”。茶橱里取下一支梨型壶,细细冲泡品饮。



有人会问,龙井茶的传统泡法,不是该用玻璃杯吗?


不必!


龙井茶历史超过四百年,玻璃杯的应用又有多久呢?其实用玻璃杯泡龙井,不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流行起来。


这样的冲泡法,有“二弊一利”。


弊端之一,是玻璃材质导热太快。一般适合盛放冷饮,而非热饮。


在餐馆里,可乐雪碧橘子汁才用玻璃杯。当然,冰镇啤酒、威士忌或是常温红酒也可以用玻璃杯。


但是若是烫过的绍兴黄酒,或是老白干,喝的时候则一定要换瓷质酒盅了。


弊端二,是一般玻璃杯都难以耐高温。


如上文所讲,玻璃杯一般盛放饮料或酒类,不涉及高温环境。因此工艺涉及上,也就没有这层考虑了。市场上常见的玻璃杯,很容易有不好的物质析出。


至于耐高温玻璃杯,又是另一种工艺,价格不菲。


玻璃杯泡绿茶,所谓的优点不过是利于观赏茶叶条索。可若是冲泡后,将叶底倒在一个注满清水的瓷碗中观赏,则才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呢。


玻璃杯泡绿茶,得不偿失。



眼看着水都要凉了,我得结束啰嗦,赶紧泡茶。


泡绿茶,我还是习惯于一次性萃取。这种法子,灵感脱胎自老年间“盖碗泡法”。投茶量极小,为注水量百分之一即可。


放茶前,泡茶器一定要先用沸水热透。冷茶入热壶,干香炸裂而出,一下子能窜的满屋子都是。


与我常喝的石阡苔茶不同,龙井的干香偏近于豆香。后来我曾看到,清代康熙年间江阴知县陆次云所著《湖壖杂记》中也说龙井茶“作豆花香”。


看起来,古人与今人在嗅觉上差不了多少嘛。


沸水浸泡十分钟,茶汤恰当好处。茶汤入口,感觉到的是若有似乎的香甜。喝惯了茉莉花茶的北方人,起初不免觉得太淡。


这就如同,听惯了声振屋瓦的京剧,偶尔来一段轻吟低唱的昆曲,好像觉得不太过瘾似的。


幸好,觉得龙井味淡的人,不只我一个。



陆次云《湖壖杂记》中写道:


“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龙井茶之淡,属于无味之味。无招胜有招,此高妙之处。


陆老先生的“太和之气”,我一个凡夫俗子还不能完全参透。但龙井淡味后藏着的鲜,却是实实在在能感受的到。


按照学生的说法:这哪是茶啊?撒点盐这就是鸡汤啊!


的确,龙井够鲜。几乎令人怀疑,是否真的掺了味精。但那浑然天成的丰富层次,又绝非单调造作的味精能够比拟。


初尝似淡而无味,细品实软嫩鲜浓。这是不是就是“太和之气”呢?


学生边喝边摆弄着茶叶罐,在原料栏赫然看到“大佛龙井”四个字。不由得惊呼:原来这么好喝的龙井,竟还不是西湖龙井?


众所周知,龙井茶起源自西湖之畔。但上世纪八十年之后,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大茶区。单单是浙江省境内,就还要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



其中历史上原有龙井产地所生产的龙井茶,就叫做西湖龙井。


沿钱塘江、富春江两岸各县,所产的叫钱塘龙井。以绍兴及周边各县所产的龙井,则是越州龙井。


我招待学生的大佛龙井,就属于越州龙井的范畴。


中国人的饮食,喜爱讲究“正宗”二字。还拿北京烤鸭举例吧,最正宗的似乎要数老字号全聚德。各地朋友进京,也都要去打卡朝圣一番。


很多同学来北京旅游也问我:老师,全聚德真的好吃吗?


答:总店还可以,但是价格真的太高,还总得排队。


同学接着问:分店哪家好吃?


答:良莠不齐,名大于实。吃到了真的分店还算幸运。若是再碰到“全泵德”一类的李鬼,那就更糟糕了。


同学追问:那老师吃哪一家?


答:店里没有游客,全是吃货的那一家。


西湖龙井,面临着与北京烤鸭一样的问题。



若一味追求正宗,要喝到“狮”、“龙”、“云”、“虎”、“梅”的龙井。那首先是要花费大价钱。


2016年北京某老字号,正产区西湖龙井标价就是8888元/斤。这个价格,绝对是一般爱茶人可以染指了。


不仅要资金充足,还得火眼金睛。喝每一杯茶都要自己品味,总怕自己买到假货,饮茶成了鉴宝,是享福还是受罪?谁知道呢?


其实西湖龙井也好,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也罢,只要按照乾隆所说“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原则,都可以做出不错的好茶。


有的味道清淡些,有的味道馥郁些,风格不同而已。


又何必人为的分出高低上下呢?



明年春天,我一定要自己留下一罐龙井茶。


那留西湖龙井?还是留大佛龙井?


答:留下好喝的龙井。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聊一聊

你心中的龙井茶




多聊茶四班招募开启中,加入方式如下:


1.加课程助理微信号:lusenyy;

2.发送您购买的喜马拉雅、人人讲或图书截图;

3.加入班级后按照群内须知交流学习即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