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宋扇·君子】少年苏轼:我本一道士,奈何入红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苏东坡的仕途一直被最高层所眷顾,因为他名气实在太大,但他一直没进入核心决策圈子。


有人说,,顺势而为;有的人说,他诗文一流,太有傲骨;还有的人说,苏轼和苏东坡,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意思是,他很分裂。当他在朝为官的时候,他叫苏轼;当他将个人感情融入文字的时候,他叫苏东坡。


但不论是苏轼还是苏东坡,他一直很认真地跟这个世界做游戏。


眉山,东坡的故乡


1




宋仁宗十五年(1037年),首都汴梁西南方向1337公里、乐山大佛以北50华里,眉山镇苏家。


“呱呱呱”一阵哭声后,诞生了一个男婴。


这是一个足月顺产的孩子,小手胖乎乎的,在空中乱抓一气。


“瞧,这孩子的眼睛多亮哟!”产婆称赞道。


她一辈子接产新生儿上千人,唯此婴儿眼睛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像什么呢?


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不,两颗。


唯一奇怪的是,婴儿不爱哭,总像在思考什么哲学问题。


“仔仔,听话,哭一声吧,”母亲程氏拍拍婴儿的屁股,担心地叮嘱道。


仔仔还是不哭。


直到有一天,婴儿看到父亲磨墨写诗(那诗只是草稿,很难看),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这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之家,10年之内,美丽又大方的程氏为老公苏洵生了六个孩子,该男婴排行第五,取名“轼”。


“轼”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车前的扶手”。


父亲苏洵希望这个孩子,今后就算默默无闻,也要扶危救困、真正对社会有用。


这是囚徒最佩服苏洵先生的地方,尽管他年轻的时候有些吊儿郎当、无心向学。


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父亲,不像有些家长,只盼孩子象树一样生长(摇钱树)。


他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何谓成功?成功不过是帮助其他人时产生的副产品。


历史注定了,苏轼是一个传奇。


尤其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总能温暖天下。


深奥的道教


2



悲天悯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道家思想。


其实,囚徒更喜欢叫苏轼为苏道士,就象爱称呼陆游为“抗金战士”。


相信他如果泉下有知,也非常愿意。


北宋,道学繁盛,达到顶峰。


当道家思想附着在这位文学大师的灵魂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反应。


宋代皇帝几乎都是道家粉丝,到了宋仁宗,民间甚至传说,他是道家天宫的一尊大仙。


还有街头的算命先生,在接受民人日报和华新社记者联合采访时表示,仁宗同志是由赤脚大仙投胎而来——也就是《西游记》里无端遭受孙悟空戏弄的那个神仙。


由于人(神)脉资源很牛逼,仁宗搞定了很多神仙朋友,基本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在他执政期间,王朝连续27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连猪看见大米都摇头。


宋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国家,天好,你好我也好,百姓对皇帝的崇拜无以复加。


为了进一步扩大道教影响力,宋仁宗命令佛道两教领袖当朝辩论,要求各媒体进行时况直播,昭示天下。


仁宗同志在辩论开始前发表了简短而重要的全国讲话。


他说,“朕欲皈依道佛二门,未知何教为尊,哪教为大,你们(佛道两位辩手)与寡人细讲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


一场历史上非常知名、惊天地泣鬼神的辩论开始了。


囚徒拜读过双方的发言稿,觉得道教领袖是一位绝对的文学天才,辩词充满瑰丽的想象,既理性又感性,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任何一位无神论者看了,其信心都会动摇。


更何况天师的口才一流,几乎可以把死人说得敲棺材。


结果毫无悬念,天师以绝对优势胜出,僧人羞愧难当,“无有半言回答”,合十而退,所有大臣拼命鼓掌。


仁宗皇帝御笔点赞道,“三教内中道为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生世界,立玄化释定乾坤。”


由于苏轼受过道教的启蒙教育,其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他最喜欢的去处就是道观、道堂,在那里,他一坐就是一下午。


在那里,他文思泉涌,写出了著名的《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

 


3




眉州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地方,但之前也生产了两个著名人物,他们对少年苏轼影响至深。


一位是很久很久以前、活了800岁(古代算法不一样)的彭祖。


据说,有一次彭祖在野外游泳,发现了一只漂亮的野鸡,他想方设法抓到野鸡,做了一锅汤献给尧享用。


尧眯着眼睛喝完,抹了抹嘴,高兴地对彭祖说,“你快去数一数那只野鸡有多少根羽毛,它有多少根毛,你就能活多少岁。”


据说彭祖后来很后悔没有找一只毛发更茂盛的野鸡。


既然活了800岁,彭祖对人生的思考,当然不是一般的深入,不是一般的智慧。


少年苏轼对他的传说如痴如醉,对他的著作反复研读。


另一位是汉朝的张道陵,传说他是西汉宰相张良的九世孙,神奇的是,他也长寿,活了122岁(写到此,囚徒不由得对现代科技、现代医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说张道陵是苏轼的第一个人生偶像,一点儿也不过分。


据说道陵同志出生的时候,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


他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无不通晓,还能背诵《五经》。


但对这些人世俗学,他曾叹息道:“可惜,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


于是,他放弃儒学,改攻长生之道。


当时在巴蜀一带,有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淫祀害民”,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道陵是一个武林高手,勇敢地创建了天师道,他后来果断出手,平定了的巫妖之教。


后来他的天师称号便代代相传——那些天师都很长寿,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高龄的120多岁。


张天师是眉州苏家的偶像,在苏家的大门、卧室、书房,甚至蚊帐上,都有天师的画像。


天师之于苏轼,就像是一位熟悉的老者。


苏轼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一个dream:学习张天师,遁入深山老林,当一名普通道士。


天天研读道学书籍,苏轼深得道家风范,逐渐形成了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的个性。


道教思想就像神经系统一样,布满他的五脏六腑。


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深晓《周易》,终生爱与道士高人交往,并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铁冠道人。


他还是一位生活家,他爱美食,善品茶。


一入深山老林,他便活了过来,大自然让他乐而忘忧。


那是他最爱的减压方式。



4




这部分讲述的故事,还是道教有关。


苏轼读书的学校,不是省重点,也不是市重点,甚至不是一所学堂,那只是眉山城的一所道观,名为天庆观北极院。


张易简,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他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第一位老师,也是四川地区一位知名道人。


关于张道人的资料,现在已不可考,只知道他颇有学识,且为人正直善良,是宋朝的全国道德模范、十佳教师(民办学校)。


他崇尚孔子的因教施教,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都因他的教导而有所成长,慕名前来求学的少儿有数百人。


苏轼后来饱含深情地回忆道,张道士从不强求和责骂学生,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点拨,教学效果很好。


苏轼在道观读书三年,进步很快。


即使在50多年后,晚年的苏东坡还常梦见张老师。


公元1099年农历3月5日的一个深夜,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众妙堂记》,文中记述了他梦见回到学堂,看见张老师还是当年样子的情景。


对张易简而言,一辈子能有这样的学生当然也很骄傲。


首先,苏轼读书,是活读书。


当同学们上早自习,拼命背诵"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文时,苏轼走到张老师面前,悄悄地问,"奥妙只有一个,难道还有很多么?"


张老师微笑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奥妙同样如此,他要注意仔细观察哟!


聪明的苏轼听后,很快就买了一个小笔记本,每天有什么感想,就记在本子上。


其次,他爱总结。


苏轼在课桌上刻下几个字,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那句话,很笨拙,根本不象出自一个优等生。


一个优等生一定是天赋智力,有聪明的学习方法呀!


可是他不。


很多人都提到过他的学问之道——遇到喜爱的文章,他一遍遍地抄写。


有的文章,他抄了一辈子,无数遍。


在破旧的天庆观,昏黄的烛光下,同学们都看到了那几个字。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5




苏东坡的先祖、唐朝诗人苏味道


幼时的苏轼,上有三个姐姐,一个长兄,后来又有弟弟苏辙。


在家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幺,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内心孤独,这个,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


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苏家的人,天生要通过摇笔杆子来讨生活。


这一点,苏洵很清楚。


家谱上白纸黑字记载着,300多年前,还在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的苏家就出过一个大名人,名字令人颇有食欲,叫苏味道(648年—705年)。


、文学家,九岁即能诗文(苏轼超越了他的祖先,八岁即可作诗,从此才气迸发,不可收拾)。


,擅长写内参的苏味道,常有明哲保身、阿谀圆滑之举,被人讥笑。


他性格好,不在乎被笑。还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从此,他的同事们送他外号“苏模棱”(并由此发明了成语:模棱两可)。


苏轼的先祖是墙头草,两头倒,这事说起来不那么光彩。


但千万不要苛责古人,不信你也穿越过去试试,估计满头是包,两眼摸黑。


在古代谋个生,着实不易。


45岁左右,苏味道受外戚裴避道之托,写出了一生中最著名的爆文。


该文题目已不可考,但“辞理精密,文采飞扬”,一时被无数读书人转抄。


从此,苏家就形成了写诗著文的传统。


不过,苏家的人也有它的问题,那就是不认真、不刻意。


比如,苏轼的祖父苏序,从小顽皮,不喜读书,文章不求甚解。


但苏序的颜值很高,是个大帅哥。史载“容貌英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报答”。


这样帅气爽朗、性格又好的男人,总是受欢迎的。


何况当时苏序家有良田(还不少,是个地主),没事的时候喜欢约人喝个下午茶。


苏序还好酒,且经常喝。


有一次,二儿子苏涣在某次重要考试中金榜题名,知道消息的时候苏序正在喝酒。


他接过喜报,以略带沙哑的四川普通话,当众大声诵读。


掌声过后,他将喜报跟咬剩的一大块牛肉放到书包里,倒骑着毛驴回家。


那股潇洒的劲儿,跃然纸上。


这不是囚徒胡编的,是史料记载的真事。


时间过得很快,苏序一眨眼就过了50岁。有一天早上醒来,他忽然发现,没有东西留存后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于是,他开始学先苏味道,磨墨,写诗。


这一写就不可收拾,几年之内写了几千首,但不知什么原因(估计主要是写得不好),一首也没有留存下来。


苏洵继承了父亲的习惯,一直对学问无感,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


18岁的时候,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两人同龄。


这桩婚姻看似普通,却因为苏轼的出世而变得不普通。


苏洵的生活偶像是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还是他的老乡。


最初,他象李杜那样东游荡四方,长了不少见识。


到27岁左右,苏洵忽然大悟,变成宅男,学习断句作诗。


他还要求孩子们跟他一起坚持学习。


……


之所以用这么长篇幅来交待苏轼同志的家庭出身,只是为了告诉大家,苏家并未刻意追求功名文章。


作为蜀中大地上有文化的农民,他们活得舒适自在,与世无争。


有没有发现,后来的苏轼身上,总有祖先的影子?


是的,他们颇得道家之风骨。


这是决定苏轼生命情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6




在“三苏”之中,苏轼的为人境界和写作状态能高出一筹,为何?


因为他的老父亲苏洵曾对他说过一句话,这话对他来说至关重要。


“自古以来,好文无数,却少有几个人能直面人生”。


大家都喜欢站在生活的背面,躲避生活的锋利和无情。


简而言之,你可能是文学家,在事业上、生活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


这几乎成了文人们的一个宿命,无人能打破。


彼时,大宋的文人圈子,并非今人想象的那样,你侬我侬,水乳交融,相反,有些人还挺冲。


几千年了,文人一直瞧不起同行的体重,因为“文人相轻”。


就更别谈其它人了。


……


苏先生眼中的16种人生胜境,大家可以先品味一下。


然后,我们共同开启他的伟大内心。


清溪浅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

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

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

月下东邻吹萧;

晨兴半炷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

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

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

抚琴听者知音。


       

正在预览此文

相关阅读

【宋扇·君子】樊志民:传统农业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宋扇·君子】梁实秋:读书,最简便的修为

【宋扇·君子】祝永进:“自主学习”说

【宋扇·君子】蔡澜:痛批”中国茶道“的背后

【宋扇·君子】张公者:艺术品经营者大多是“美盲”!

【宋扇·君子】冯友兰:我的80年读书经验

【宋扇·君子】胡适: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宋扇·君子】丰子恺:做人得有点“童心”

【宋扇·君子】林清玄:总也不老

【宋扇·君子】苏东坡也是治水能手

【宋扇·君子】范敬宜:哪五种人不适宜当记者

【宋扇·君子】宋卫平的小镇学校,竟然建在山谷里

【宋扇·君子】任正非最新讲话:未来是质量的世界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读诗?

【宋扇·君子】张大千: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东方之笔”!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宋扇生活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