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精读丨 吃茶养生、养心、养性的解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精读笔记第四十二期

《吃茶记

养生 养心 养性











作者:

荣西禅师(日)

施袁喜(译)

出版日期:

2015年4月



推荐理由

一.《吃茶记》是日本第一部茶著作,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世界上第二部茶经,它对日本茶道有重要影响。

二.《吃茶记》的重点不是讲禅茶,也不是讲茶道,而是一本论述吃茶能促进健康的书。

三.还有一方面是关于《吃茶记》作者荣西禅师,荣西禅师不仅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所以无论是从茶的医疗保健作用,还是茶文化的传播角度来看,《吃茶记》都是茶界不可多得的瑰宝。







赏析目录

荣西禅师介绍


重要人物介绍

序言

卷上——五脏和合门

卷下——遣除鬼魅门

图片欣赏





阅读前先看说明

关于《吃茶养生记》这本著作,中国众多学者在其论述中有所提及,但一直没有独立的图书出版。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吃茶养生记》采用的是古文,字数较少,不足成书。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日本寻回众多与荣西禅师有关的资料,收集了茶在日本的种植、发展以及茶具、饮用等古籍图,又遴选了中国善本古籍中关于茶的绘图,为此书配插图二百余幅,并增加“导读十图说”内容,用以阐述茶的源渊与发展。这样,这本书在荣西禅师讲养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茶文化的知识。

《吃茶养生记》一书中养生的内容,到了医学发达的今天,已然不能全部实用,只能当作古人对茶的一种看法与观点。书中提到的“养生”在今天准确地说应该是“健康”,故将书名改为《吃茶记》,特此说明。





精读笔记





荣西禅师介绍


荣西禅师(1141—1215)年被尊为日本的“茶祖”,也是日本临济禅宗的“祖师”。荣西,字明庵,号千光、叶上房,俗姓贺阳。他出生于日本备中(今冈山县)的一个神官家庭,自幼学习佛法,造诣深厚,曾两次入宋,学得中国的禅修法与茶道,传给日本大众。1215年(日本建保二年),七十四岁的荣西禅师编辑出版《吃茶养生记》(《吃茶记》),。这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也是继中国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以后世界上的第二部茶书。



重要人物介绍


炎帝神农氏


后人尊称神农为“药王”“五谷王”“神农大帝”等

传说,茶是神农氏发现的

《神农百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

这也是荣西禅师在序中提到的

为什么要吃茶的原因




黄帝有熊氏


黄帝是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

著有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皇帝内经》

荣西禅师在卷上“五脏和合门”中

五脏配五行就来源于《黄帝内经》



陆羽


众所周知,陆羽著有巨作《茶经》

被誉为“茶圣、茶仙”

荣西禅师在阐述茶叶功能、样子、制茶方法等方面

都以《茶经》作为参照


序言


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也;人伦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乎?

谓刧初人与天人同,今人渐下渐弱,四大、五脏如朽。然者针灸并伤,汤治又不应乎。若如此治方者渐弱渐竭,不可不怕者欤。昔医方不添削而治,今人斟酌寡者欤。

伏惟天造万像,造人以为贵也。人保一期,守命以为贤也。其保一期之源,在于养生。其示养生之术,可安五脏。五脏中,心脏为主乎。建立心脏之方,吃茶是妙术也。厥心脏弱,则五脏皆生病。

实印土耆()婆而二千余年,末世之血脉谁诊乎?汉家神农隐而三千余岁,近代之药味讵理乎?然则无人于询病相,徒患徒危也。

有误于请治方,空灸空损也。偷闻今世之医术,则含药而损心地。病与药乖故也。带灸而夭身命,脉与灸战故也。不如访大国之风,示近代治方乎。仍立二门,示末世病相。留赐后昆,共利群生矣。

于时建保二甲戌春正月日。谨叙。


支持

译文:

茶能称得上养生的“仙药”,而且喝茶也可以延年益寿。

人们的体质日益衰弱,他提出了五脏之中,心脏最为要紧,

保健心脏的方法,就是吃茶。

而错误的治疗方法会破坏身体,所以还不如去寻访中国的做法,

展示他们近代好的治疗方法。于是建立两个门类,

以昭示来世的病状,留赠后人,造福于众生。



卷上——五脏和合门


第一,五脏和合门者,首引《尊圣陀罗尼法秘钞》云:一肝脏好酸味,二肺脏好辛味,三心脏好苦味,四脾脏好甘味,五肾脏好咸味。

又以五脏充五行(金木水火土也),又充五方(东西南北中也):

肝,东也,春也,木也,魂也,眼也。

肺,西也,秋也,金也,魄也,鼻也。

心,南也,夏也,火也,神也,舌也。

脾,中也,四季末也,土也,黄也,志也,口也。

肾,北也,冬也,水也,黑也,相也,耳也。

此五脏受味不同。好味多入,则其脏强,克旁脏,互生病。其辛酸甘咸之四味恒有而食之,苦味恒无,故不食之。是故四脏【恒强,心脏】恒弱,故生病。若心脏病时,一切味皆违。食则吐之,动不食。今吃茶则心脏强,而无病也。可知心脏有病时,人之皮肉之色恶,运命依此减也。

日本国不食苦味乎。但大国独吃茶,故心脏无病,亦长命也。我国多有病瘦人,是不吃茶之所致也。若人心神不快,必可吃茶,调心脏,而除愈万病矣。心脏快之时而诸脏虽有病,不强痛也。


支持

此章节开头引用了《尊圣陀罗尼法秘钞》中说的,肝、肺、心、脾、肾,这五个人体器官分别喜欢的味道作为开始。再用五脏配五行进行茶与五脏之间的解析。

为什么要用这五脏配五行,其实五脏配五行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说明五脏之间的平衡关系。又因为前面我们就提过荣西禅师,他是僧人,所以阐述的养生理念时,自然离不开宗教。就连中国的“茶圣”陆羽,也是从小在寺院长大。


译文:

人体的五脏接受的味道不同,喜欢什么味道,哪种味道接受得多了,

哪个脏器就强壮,同时会影响和克制别的脏器。

辛、酸、甘、咸是常见的味道,人们能经常吃到,但苦味很难吃到,

心脏没有苦味供给所以变得衰弱,从而生病。

日本不吃苦味,可是中国却吃茶,吃茶心脏便无病,

还能延年益寿,以此调适心脏,解除万病。


余下章节多数是引用中国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以考述茶的名称、树形花叶、功能等,这也是《吃茶记》被视为世界第二部茶经的原因。

上卷是荣西禅师在中国所见所闻来劝导提醒日本国人要多喝茶。荣西禅师对《茶经》的深入研究,影响了《吃茶养生记》的写作,书中饮用了不少中国古书对茶的记载和诗歌对茶的描述,都是很好的证明。


 日本煎茶、制茶图欣赏 


荣西禅师传播了茶之后,日本茶文化发展迅速,日本的制茶分两部分:一是贵族应用的高档茶叶;二是民间饮茶粗放的制茶。


下图图片选自《制茶说》

日本,狩野良信著绘。

描绘了当时的日本制茶的情景



卷下——遣除鬼魅门



如果说上卷是围绕“茶、心、预防”来展开的话,下卷就是关于“茶、桑、治病”来做延伸。

卷下中提到了五种疾病:

(1)饮水病:此病起于冷气,若服桑粥则三五日必有验。……鬼病相加,故他方无验矣。

(2)中风手足不从心病:此病今年以来众矣。又起于冷气等。以针灸出血、汤治流汗,为厄害。……漫漫服桑粥、桑汤,渐渐平复,无百一厄。若欲沐浴时,煎桑一桶可浴。

(3)不食病:此病复起于冷气,好浴流汗,向火为厄。夏冬同以凉身为妙术,。又服桑粥汤渐渐平愈。若欲急差,灸治、汤治,弥弱无平复矣。

以上三种病皆发于冷气,故同桑治。是末代多鬼魅所著,故以桑治之。桑下鬼类不来,又仙药上首也。勿疑矣。

(4)疮病:今年来此病发于水气等杂热也。非疔非痈,然人不识而多悮矣。……依灸弥肿,依寒弥增。……服桑粥、桑汤、五香煎。

(5)脚气病:此病发于夕之食饱满,入夜而饱酒食为厄。……又服桑粥、桑汤、高良姜茶,奇特养生妙治也。


支持

五种疾病解释:

饮水病——即现代的消渴病、糖尿病

中风手足不从心病——即现代所说的脑血管病,包括出血和栓塞两种情况。

不食病——属现代所云精神性厌食症

疮病——荣西已然指出此处所云疮病“非疔非痈”,即不是一般的外科疮痈。故较有可能是指麻风或之类的疾病。

脚气病——不同于现代说的脚气(足藓),《肘后备急方》中有记载,脚气古名缓风、壅疾,又称脚弱


支持

列举完五种病后,荣西禅师做了归纳总结,他认为这五种病都是末世鬼魅所致,而都是用桑来治疗。多是源于中国医学口传秘诀。这里说的桑树,据后代学者考证,很有可能是菩提树。接下来的内容则是讲述各种以桑为治疗药物的具体用法,包括:桑粥法、服桑木法、桑煎法、含桑木法、桑木枕法、服桑叶法、服桑椹法,以及服高良姜、五香煎和吃茶法。

下篇以治病为主,只有一小节提到饮茶。值得一说的是,在荣西禅师的影响下,日本茶文化蓬勃发展,直至现代,茶屋依然随处可见。


 日本茶屋图欣赏 


在荣西禅师的带动下,日本茶道艺术经过不断地演变,历经四百多年,最终成为日本社交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特选了一组日本江户时期关于茶屋的浮世绘

供大家欣赏

江户时代,在茶屋喝茶与看艺妓表演

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 聚在一起喝茶


▲ 室外乘凉喝茶


▲ 户外游玩喝茶


▲ 在家喝茶


▲ 看表演喝茶


▲ 总之就是,一言不合都在喝茶!


抹茶的来源


说到抹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们为什么吃茶,而不是喝茶。一是因为饮茶、吃茶、喝茶是各地与各时期人们对汁茶饮用的不同称呼,现在南方人仍然叫“吃茶”。二是因为明代以前中国人的饮茶主流是将茶叶碾成粉末饮用,吃茶是将茶汤连带茶末一起吃下的,因而古代多称“吃茶”。简单地说,就是将青的茶,经过蒸,磨成粉,倒在碗里,用水和了,像薄粥一样,捧起来,整个喝下去的。当然,其中有许多技巧与方法,打开这本书就可以看到相关解读。

也是因为“吃茶”的原由,日本一直延续荣西禅师从宋带回的习惯,喝的是末茶(日本称为抹茶)。并且日本抹茶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抹茶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宋朝时,改煎茶为点茶,就是滴注的意思。唐宋流行斗茶,操作过程非常讲究,大致可分调膏、煎水和点茶三步,最后进行色香味的综合评比。其中沫花还会有图案,以美为胜(有点类似现代的拉花咖啡)。特别是宋朝斗茶时,很有讲究。我们可以从市井斗茶情形的图中,领略当时斗茶的风采。


 宋朝斗茶图欣赏 



《茗园赌市图》。南宋,刘松年绘。册页。后世学者考证应为李嵩作品


《卖浆图》。南宋,无款页。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斗茶图》。元,赵孟頫绘。图中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正在斗茶


卖浆图》。清,姚文瀚绘。背景故宫博物院藏。本图为摹古之作,主题来自宋人《卖浆图》。


 延伸阅读 



从荣西否定了当时所使用的医疗技艺——“针灸并伤,汤治又不应”等,面对种种疾病的困苦,荣西指出:

1.五藏中,心藏为主;万病起于心;

2.五味入五藏,心藏好苦味。但饮食中恒有辛、酸、甘、咸四味,独缺苦味;

3.故心藏弱,则五藏皆生病;

4.治心藏之病需要苦味,而茶是苦味之上首,所以应该喝茶;

从荣西的“吃茶养生”的逻辑,不难看出,荣西在自己的思想与论说中,强调的是万病起于心的观点。



《吃茶记》(《吃茶养生记》)中配有近百幅与茶相关的插图,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还可欣赏古时画家的精湛画作,劳逸结合,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图说部分,我们又对插图中的人物或故事进行了解说,增加了图书的知识点,丰富了图书的内容。并且《吃茶记》(《吃茶养生记》)的最后,附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古今对照,可让读者了解南宋时期的点茶文化。最后,《吃茶记》由日本茶祖、临济宗祖师荣西禅师写就,著名诗人、导演施袁喜译著,内容丰富,解说详细是一本非常好的茶文化书籍。


本文为《吃茶记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






译者简介



施袁喜彝族诗人、导演,喜茶,1977年生于云南古树茶、普洱茶源头之一的大理南涧无量山间,家世营茶。200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曾供职于北京《经济观察报》、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等,出版诗集《白乌鸦,黑乌鸦》、随笔集《山水引》,主编《云南十三人诗选》《顽石作品》,编译《美国文化简史》《梵高自传》等,是云南茶文化品牌的重要传播者。



各说各话







本期主题:铁饼





您有什么想说的?






文末点击“写留言”处提交您的分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