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地名故事弥牟镇与唐家寺的渊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外引:从一首打油诗说起

从小在川化片区生活了半辈子的一位姓李的川化老职工回忆说——

在我们当地,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三乡两片区”的老青白江的时候,夏天老热了,晚饭后,左右邻舍的大爷、奶奶,叔叔、阿姨逮根小板凳,或竹靠椅,或摇着芭蕉扇,或端一大茶盅,陆陆续续,聚集于单元大门外的东侧——我家短走廊外那棵高高又弯弯的老梧桐树荫下,乘凉消暑,纳鞋底的纳鞋底,聊天摆龙门阵的摆龙门阵,下象棋的下象棋,通常都有二三十人,对面则是一大片有三四亩地的浓密的桑树林,那时我就听父辈们冲壳子聊天……

记得有一回便闲扯到了唐家寺,好像是对门的蒲尊三伯伯说到了一个关于唐家寺的民间老话:

先有弥牟镇,后有唐家寺;

有了唐家寺,名头盖老镇。

十里八乡地,只知唐家寺;

老乡去云南,也问唐家寺。

其实,从这首打油诗老话里,已经不难得知唐家寺与弥牟镇的关系了。

虽说弥牟镇于明末遭兵燹而成废墟,但它重建时间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也仍然早于雍正八年建的唐家寺——这就是头两句的意思。


 

弥牟:镇名的由来

弥牟镇与唐家寺的渊源,并无民间传说的那样神秘或浪漫,镇名弥牟,乃复姓,是中华极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但不知此姓后裔于何时何地由中原迁居至弥牟镇,他们造的一种布在汉代便作为地方贡品交纳给朝廷,并以其姓氏命布名。

关于弥牟布(即细纻布)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班固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同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后于建镇时又因其布名命镇名。据1995年版《青白江区志》记载:“弥牟镇历为新都县重镇,设置于后唐(923936年)……以唐、宋时产弥牟布得(此镇)名。”唐代李吉甫所著地志《元和郡县图志》中也载有:“汉州贡、赋……元和贡:弥牟布、苧布。”元和,唐宪宗时的年号(806820年),其意指,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汉州向朝廷交纳贡赋的诸多贡品中有弥牟布、苧布。历史上,自汉至两宋,均建广汉郡,郡治即今三台,行政辖区包括新都、金堂、汉州、德阳、简阳、什邡、华阳、绵阳、绵竹、三台等十二州县,习惯上又称其汉州郡。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

有弥牟镇得名于弥牟布的记载

 

唐家寺:镇名别称的始末

弥牟镇又称作“唐家寺”,其原因是弥牟镇至“明季兵燹废为邱墟,清康熙22年重建”,而明末清初的填川移民来此定居的最早最多是回族人士,“又因(回族人在)镇中(于雍正八年)建有一所清真唐家寺,得名唐家寺”(1995版“青白江区志”),而之前他们已在弥牟镇近郊及周边修建了罗家寺、虎家寺、马家寺等三座清真寺了。唐家寺是当时镇上最醒目的地标性建筑。后来又在其镇郊和镇上再建了湖南寺和诚一寺(即今八阵图侧),至于弥牟八阵图当时已是无人问津的荒丘,直至嘉庆年间才开始进行维修保护。亦即先有唐家寺后来才逐渐重建成弥牟镇,正是因为这层原因,在弥牟镇上老辈人代代口传的传说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先有唐家寺,后建弥牟镇。”

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后的唐家寺,已变成了今天的新寺名——弥牟清真寺。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