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原茶:茶之诸流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茶是艺术品,非高手不能使之臻于至境。如画有雅俗(且往往后者居多),茶亦有优劣之分。佳茗制作并无一定之规,烹茶之妙,存乎一心,如画师提香、雪村各有妙技。茶皆有个性,其所适水质水温自当有别,烹茶既可遵循世代相传的古法,亦可新创独特的技法,而至美就存于其中。艺术和人生中如此简单而根本的法则却长期被世人所漠视,损失之巨令人心痛。宋朝诗人李仲光曾叹人生有三大无可奈何之憾事:“天下有好弟子为庸师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坏,有好茶为凡手焙坏。”

同艺术一样,茶也有时代和流派之别,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煎茶、抹茶和掩茶。我们现在属于最后一个阶段。对茶品赏的不同方式均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内心的呈现,不经意的举动更能展露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孔子曰:“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也许我们绝少有什么伟大的东西需要隐藏,因此总在微小之事上展现自我。哲学与诗歌纵然领航种族精神之高翔,日常琐事却也堪为种族精神之注脚。譬如,对葡萄酒的不同品味就凸显着欧洲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风格。同样,对茶的不同理念则表征着东方文化特殊的情调。煎煮的团茶,搅拌的抹茶,沏泡的叶茶分明地表现了唐、宋、明各个时期的心境。在此权且借用一下那被用滥的艺术分类,将其命名为古典之茶、浪漫之茶、自然之茶。

原产于中国南方的茶树,其特性很早即被植物学界和药物学界所熟知。在古籍中,茶以“荼”、“蔎”、“荈”、“茗”、“槚”等各种名目出现,一般认为其有解乏、提神、强心、名目等功效。当时茶不仅用于内服,还用于外敷——将其炼成糊膏以治疗风湿。道士将茶作为不死灵药的重要成分,僧侣则用茶来驱赶打坐时的困意。

公元四五世纪时,茶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的居民所喜爱的饮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茶”这个字开始定型并沿用至今。显然,“茶”是由“荼”这个字转化而来。南朝的诗人赞颂茶为“泛泡沫之玉液”,其对茶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当时帝王常以精致茗茶赏赐立有殊勋之人。不过,彼时的饮茶方法还相当原始——将叶子先蒸再以臼盛之研碾,和以米、姜、盐、橘皮、香料、牛乳等一起煮,有时甚至会加些葱,做成团饼。这种方法现今仍在藏人及一些蒙古部落中流行,他们将上述材料加上糖浆制成一种奇妙的茶汤。俄国人从中国商人那里学会了饮茶,而他们在茶中加入柠檬片的方法可以说是传统饮茶方式的延续。

直至在唐朝宏大的气象掩映下,茶才从其粗糙原始状态解放出来。8世纪中叶,茶道的鼻祖陆羽诞生——其时正是儒释道三者互融共生的时代——在泛神论的象征主义影响下,一沙一世界的哲悟启迪了人的心智,诗人陆羽也在茶汤中发现了支配世间万物的和谐与秩序。在有名的《茶经》(茶之圣典)中,陆羽创立了茶道,由此陆羽也被中国茶商视为守护神。

《茶经》共三卷十章。首章述茶之起源,次章述采茶工具,三章写制茶之法。依其说:好茶应“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

四章述二十四中茶器及其功用。自风炉至都蓝,详述其形制和功能。从中也可以看出陆羽对道家玄虚的偏爱以及茶对中国制陶术的影响。如众所知,中国的瓷器始于试图模仿美玉光泽的企图,至唐代终于发展出了南方的青瓷和北方的白瓷。青色茶碗可使茶汤泛有青光,故陆羽以青色茶碗为最优。相反,白瓷则会使得茶汤呈淡红色,倒人胃口。出现这种现象都是当时饮用的是团茶的缘故。之后,宋人多用茶粉,便偏好深蓝或深褐色的厚重茶碗了。到了明代,泡茶兴起,随之喜用轻盈的白瓷。

五章讲烹茶之法。除盐以外,陆羽摒弃了曾要加入茶水中的各种添加物。此外,对水质和水温问题也作了重点论述。陆氏认为烹茶“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的沸腾分为三个阶段:“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先用火将团茶熏烤,使之柔如婴孩膀臂,再置之于精纸上研碎。待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放茶,三沸时兑入冷水少许,使沸水复静,此时便可将茶倒入茶碗饮用了。此神酒也!如晴天爽朗,浮云鳞然;茶沫似绿萍浮水,摇曳生姿。唐代诗人卢仝有诗赞曰: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茶经》的其余章节述民间饮茶之俗,茶人小传,茶叶产地,茶具之变种等。颇为遗憾的是最后一章,亦即绘茶具于素绢的章节不幸亡佚。

《茶经》的问世在当时影响甚大,以至于引起了代宗皇帝(763779年在位)的注意,众多陆氏的仰慕者也慕名而来。据说,当时的鉴茶高手可以品出是陆氏亲手所烹之茶还是其弟子所烹之茶。更有甚者,一官员因不识陆氏茶味而“青史留名”。

流行于宋代的抹茶开启了茶的第二个流派。先将茶叶放在小石磨中碾为细粉,再将沸水冲入,继而用精致的竹制茶筅击拂。新的饮用方法使得陆氏的选茶法、制茶法以及茶具形制都显得不合时宜,盐更是永久性地消失了。宋人对茶喜爱已到了狂热的地步,嗜茶者更是在创新冲调方法上争奇斗艳,甚至定期举办比赛一较高下。治国无能的徽宗皇帝(11011124年在位)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曾不惜重金来购求珍贵茶种。在他一篇论及茶的二十个方面的文章中,尊“白茶”为茶中最优者。

宋人不仅对茶的看法与唐人有别,甚至在生命的理解上也与唐人迥异,他们试图要实现前人所象征化的一切。新儒家认为并非天道需要世间万物反映出来,而是现象世界的一切本身就在天道之中。瞬时即为永劫,涅槃常在掌握之中。万物在变、唯变不变的道教思想寖透于宋人的思维。行为的过程更加引人入胜——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完成,而是趋向完成的过程。如此,直面自然,则物我之间再无隔阂,生活的艺术更增添新的意义。茶也就不再只是诗意风流,而成为自性了解的一种方法。王元之赞颂茶“沃心同直谏,苦口类嘉言”。苏东坡亦提及茶如贤人君子,德操俱美。在徒中,南方的禅宗吸收了颇多的道教思想,精心制定出了一套茶道仪轨——僧侣们聚集在菩提达摩祖师的画像前,依循着仪式的规矩,轮流饮同一碗茶。这谢禅宗仪礼最终在15世纪时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不幸的是,勃兴于13世纪的蒙古一举征服了整个中国,在元朝的野蛮统治下,宋代辉煌的文化被毁灭殆尽。企图复兴华夏的明朝又在15世纪中叶陷于内乱,中国也于17世纪再度落入北狄满洲人之手,昔日的风俗习惯荡然无存。饮茶之法也已失传,明代的一位训诂学者在注释宋代典籍的时候居然对茶筅的形状茫然无知。现今的饮茶方法是将茶叶放在茶碗中用沸水沏之。西洋诸国之所以不知古老的饮茶方式,其原因在于他们直到明代末期才与茶有了亲密接触。

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来说,茶只是一种可口的饮品而与人生理念无关。长久以来,国家深重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人们探寻生命意义的热情。他们变成了现代人,圆滑世故苍老无梦,那让诗人与古人永葆青春的精气神已如梦幻泡影,崇高的信念也随风而逝。他们奉行中庸之道,因袭传统,却不愿去奋力征服自然或是全心崇拜自然。尽管他们杯中的茶依然散有花的芳香,可浪漫的唐宋茶仪却已不见踪影。

亦步亦趋跟随中华文明脚步的日本,熟知中国茶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公元729年圣武天皇在奈良王宫赐茶百僧的事迹早就见载于史籍。茶叶当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并依当时流行的方法进行焙制。公元801年最澄禅师将从中国携来的茶种植于比叡山,其后的岁月,茶逐渐成为贵族和僧侣所喜爱的饮品,茶园也大量出现。赴中国学习南方禅宗的荣西禅师在1191年将宋茶引入日本,并在三地栽种成功,其一便是京都附近的宇治。宇治至今仍以名茶产地而闻名。随着南宗禅学在日本的迅速传播,宋朝的茶仪和有关茶的理念也风行日本各地。15世纪,在将军足利义政的大力提倡下,茶道确立了独立于之外的世俗仪轨,至此日本茶道正式问世。之后中国出现的煎茶,我们也是在17世纪才有所了解。虽然日本日常生活中煎茶取代了抹茶,但是抹茶仍旧是日本的茶中之茶。

日本的茶道仪式让我们见识到了最极致的饮茶理念。1281年,蒙古袭来,日本成功抵御了蒙古的进犯,从而使在中国由于游牧民族侵入而不幸中断的宋代文化在日本得以保留。对我们而言,茶已然超出了饮品的概念,体现了形而上的精神内涵,更成为一种生活艺术的信仰。茶,是一种对纯粹和都雅的崇拜,是由主客协力创造世间无上幸福的神圣仪式。在寂寞的人生荒野中,茶室犹如一片绿洲,让疲倦的人生旅人在此相聚,共饮艺术鉴赏的甘泉。茶仪是以茶、花、画交织而成的即兴剧目。不能有杂色影响茶室色彩基调,不能有噪音扰乱事物律动,不能有多余的动作妨碍感官,不能有冗言破坏物我合一……一举一动务必单纯而自然——这就是茶仪的目的。不可思议的是,通常情况下这些目的都会达到。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理。

茶道就是道家思想的化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