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佛教与端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但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而是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

端午五月为“恶月”, 端午为“恶日”。农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巳”、“午”、“未”三月五行属火。“巳”是火的出生状态,“午”是火的极盛状态,“未”是火的衰幕状态。火气到了极盛的状态,也就是阳气达到了极盛状态,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产生。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又称“续命节”,过去的中国,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送粽子,给家中长辈、邻里亲朋送上一份自家亲手包的粽子,是送福气也是送平安,预祝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在“恶月”不被鬼神所侵。所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没有关系。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端午节与从印度传来的没有关系,那么真的是如此吗?但端午的真正原因却见于佛典。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1158) 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 两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

中的端午遗俗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对产生了深刻影响。端午时,寺庙中也有烧香敬鬼的举动,据《古尊宿语录》记载,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可见在这一天也是吃粽子的。《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中记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此处的“艾人”即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僧人们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舒州龙门佛眼禅师:“尽大地人烧破皮肉,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沈于湘江。后人哀之,以竹筒盛饭,系五色丝祭之,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世间人吃却米粽,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曰:“别人烧灸,别人吃物,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未能情忘缘虑?”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端午文化的关系。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陆游在曾在诗中描述了大圣慈寺张灯结彩,庆祝端午的场景。实际上,与端午节有着很多交集,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仍在中保存着,如《五灯会元》中就有记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古尊宿语录》中则有:“龙门若为作端午,打动众人涂毒鼓”。这些记载中的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都是已经失传了的端午古俗,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资料之缺,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影响的深度,弥足珍贵。


民间的端午习俗

>>>>吃粽子

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赛龙舟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辟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涂雄黄

给小孩子涂雄黄,为的是图利,驱病邪。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安住当下,

身心悉清凉;

慈悲喜舍,

福慧双增长;

端午佳节,

安康皆如意!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