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叶弥:今生一盅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寿者三千(国画)夏回


我父亲很少喝茶,可我的母亲一生嗜茶。我所有关于茶的知识,全来自于她。


母亲说,她喝茶,受外公影响,从小喝一口喝一口,就这样喝上了。


我外公是苏州香山木匠。香山自古出能工巧匠,造天安门的蒯祥,就是香山人。外公文化不高,但沾了地方的灵气,心灵手巧。从小跟父母亲从苏州东山乡下进城,开个叶正兴营造厂,其实也就是一个木匠作坊,他带徒弟,做木模。做了一辈子木匠,却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木家什,有钱,都吃喝了。唯留下一只帆布木匠包,谁也不要,被我母亲藏在我家的阁楼上,里面有一套普通的木匠家什,红木老刨子等略为高档的旧物也不知去向。我家里现有一只折叠小木凳,是他亲手做的。我四五岁就坐它了。没有胶水和钉子,全是榫头相接。这么多年跟着我家辗转大江南北,又跟着我奔波。除了掉些绿漆,居然牢不可破。


他是个好手艺人,名字曾写进《吴县志》的“能工巧匠”一栏。也曾经赚钱很多,赚到的钱,起码一半用来喝茶和交际,他的时间也同样如此花费。


陆文夫的《美食家》里,写男主人公“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样的生活,其实是老苏州(男)人的寻常生活。


我初三那年从苏北回家乡苏州读书,和外公一起生活,每天,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天蒙蒙亮,外公就起身去茶馆。我总是听到他在隔壁极为轻快地穿衣、洗漱、开门、关门,他的脚步声也极为轻快地在巷子里远去。每天如此。院子里有一棵腊梅花,冬天他起身的时候,我会闻到腊梅花香,以至于我每次看到腊梅,就想起外公起身去茶馆的场景,从容、轻捷,充满生活的致密质地。


这样的固执,只是为了喝茶这样一件小事。但四十年、五十年坚持下来,小事就成了大事。后来我去问母亲,母亲说,是的,从她小时候,外公就是这样了。而且外公从来没有把喝茶当成小事。


于是再问母亲,外公喝什么样的茶?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喝茶?为什么痴情地喝了一辈子的茶?


母亲听到我的问题,却不说茶,说她小时候住的巷子。


驴唇不对马嘴,姑妄听之。


她说她小时候住在苏州一条小巷子里,一条三百米左右的小巷子,西边一半叫三多巷,东边一半叫书院弄。巷子里有一条小河,三顶桥,三座牌坊,一个巡抚衙门,衙门前两只面目可亲的石狮。河水碧清,可以吃的。人心也干净,非但不朝河里扔杂物,连夏天都不去河里冲澡,因为那是人喝的水。河里有卖时令菜蔬瓜果的小船行过,河边的楼上每每吊下一只竹篮,钱在里面,吊回来的东西,一定不会短斤缺两。房里的和河里的做完买卖,互相说些家长里短,寒暄客气,也是常有的事。


巷子里长着大柳树,细碎致密的绿,柔软多情。


三多桥高高地骑跨小河两岸,桥身是金山石。河边有一座两层楼茶馆,木楼。民居大多是砖木之楼。路上铺的是石板和小石子。年久月深,石板光亮洁净。


小巷子虽小,却精致,有古气,亦大气,亦处处风景。现在这里比以前拓宽了起码三倍,河没了,桥没了,柳树没了,高楼大厦,富贵小区,却小气、土气。


邻里互帮互让,没有计较,如果互相谩骂,属于低级行为,要被人看不起。大姑娘脾气不好,婆家也找不着。说三道四不是人子所为,老祖宗的门训人人遵从,瓜田李下、寡妇门前,切切牢记。各人自扫门前雪,但不是不帮你扫门前雪。若要我扫你门前的雪,你吩咐,我才做。的和老相处自在,你有你的阶层和你威势,我有我的世界和享受。富贵之人懂积德和收敛,穷苦之人知天命有骨气。头上顶着天,相安无事。


家家都喝茶。不拘男女,都懂茶。男人们去茶馆,所有的事都在茶馆里谈妥。外公也是,用木匠和泥瓦工,用谁,多少工钱,都在茶馆里敲定。悄悄地,一边喝茶一边细语,多少事就做定了。定了,就安心地听说书,听评弹。吴侬之语,软如裹油绸缎,唔唔切切,又如枕边私语。


茶馆外面,石板路上,柳树边上,走着温良的贩夫走卒,贤淑之妇, 腼腆少女,活泼童子……蓝天白云……鸟语茶香……真正是……

哦,懂了。喝茶不仅要心静,还要有安静的环境。

母亲抬高了声音决断地说,与世无争,不喝茶干什么?

她有感而发,突然两眼泪汪汪。

原来一盅茶有如此背景。

我心下也是惶然,只不过问一个茶,便问出这么多的陌生往事来,还是说说外公吧。


外公喝茶,喝普通的茶,大部分的茶客,都喝普通茶。二楼有雅座包厢,进去的非富即贵,但也许天天去的普通茶客,更享从容滋味。喝喝茶,看看风景,与朋友说说闲话。到了中午,让端茶倒水的伙计去隔壁叫来一碗阳春面,或两块黄松糕。松仁软糖、芝麻葱管糖、奶油西瓜子、杏仁酥、九制陈皮……是茶客常用的零食。这就是“早上皮包水”的生活。实际上,我外公常常过了中午才回家。

我外婆爱抽烟,不爱喝茶。她后来坐了黄包车,跟着作坊里的一位匠人走了,这位匠人,我自然也是叫阿爹(苏州话外公)的。这位阿爹不喝茶,人干瘦,不如我自己的阿爹那么滋润。


外婆走了,外公照旧天天喝茶。到了中午,我妈妈常带着我舅舅去茶馆一桌一桌找他,找到了,外公便给他们一角钱,买东西吃,皆大欢喜。找不着,便饿肚皮。

那么,外公这时候情绪如何?这样的大事……恨不恨?外婆跟着跑的那位匠人,毕竟是外公看他可怜收留在家里的。

恨?

我母亲说,以前的人不记恨。

2016年8月14日


本文刊2016年9月21日《文汇报·笔会》

………………………………………………

2016年,笔会创刊70周年。

衷心感谢您这些日子以来的关注,

也期待未来的岁月里,

我们依然能照见彼此……

 

回复“201608”,您可收到上个月的好文章推送:

毛   尖:《爱是种危险的劣势》

冯骥才:《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罗志田: 《北大历史系的地震》

汪家明:《林西莉获奖 | 我会关注一些中国人看不到的东西》

张   珑:《这所上海名校终于有了一部正式的校史》


点击“阅读原文”会跳转至笔会2015年作品精选

《重要的时刻总是那么软弱》购买链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