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紫禁城皇帝在端午节的赏赐活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端五”,意即五月开始。由于“五”与“午”同音,因而“端五”又被称为“端午”。此外,端午节还有“天中节天医节”、“龙舟节”、“粽子节”等别称,而在清宫档案中多将端午节记为端阳节

端午节原始的最主要的意义是避邪驱疫,六朝开始又有了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这大大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并使得端午节成为我国活动最为丰富的节日之一。由于农历五月暑气上升,疾疫及毒虫(一般指五毒”,即蛇、蜈蚣、壁虎、蟾蜍以及蝎子五种毒虫)滋生,因而在此时我国民间有驱疫、辟邪的习俗,如门悬艾叶和菖蒲张贴天师灵符佩带香囊艾虎沐浴春兰汤龙舟竞渡以及吃粽子等。对于明清两代皇帝的执政中心——紫禁城而言,宫中端午节的活动也十分丰富多彩,与民间类似,内容上亦不离避邪驱毒的主旨。一般而言,宫中端午的习俗包括饮用含有菖蒲和雄黄的酒在宫门口悬挂天师斩五毒的吊屏佩戴避暑驱邪的香袋或香囊赏石榴花(图1)、观龙舟竞渡演出与驱邪避病相关的节令戏(如《五瘟魔障》、《阐道除邪》等)射柳(鸽子放在葫芦里,挂在柳树梢,士卒骑马射之,葫裂鸽飞)以及击球(类似马球一类的体育活动)等。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皇帝在端午节时期皇亲、公侯、百官、国子监师生、士兵、百姓、朝贺使节等人员赏赐。就赏赐的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赏布料、赏宴、赏乘龙舟、赏茶、赏药以及赏节令物品几项。

 

图1-郎世宁《午端图》



赏布料

古代的布料包括纱、罗、绮、绫、绡、缎、锦等种类,其中级别最高的为锦,级别最低的为粗布。在古代,人们穿戴服饰所采用的布料不同,其体现的身份及地位亦不同。紫禁城皇帝在端午节时期,其赏赐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布料。一些宫廷里举办的节日活动如竞舟、击球、射柳等,皇帝会依据所拟赏赐对象的身份及地位不同,对于比赛获胜者赏赐不同类型的布料,作为奖励。或者皇帝龙颜大悦,借端午节之际,赏赐臣民布料,作为节日慰问品。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端午节“上幸龙光山,阅公侯子弟及将校射柳,中者赏彩帛(图2-图3)”。又有,永乐十一年(一四一三年)端午节,皇帝“车驾幸东苑(今东华门外皇史宬附近)”,观射柳、击球。自皇太孙以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皇太孙击射连发皆中,上喜甚,赐马、锦、绮罗、纱及蕃国布。诸王大臣以下击射中者,赐彩币、夏布有差。另有,永乐十六年(一四一八年)端午节,成祖“嘉赐翰林院学士杨荣、金幼孜二品金织罗衣各一袭”。

图2-故宫博物院藏清宫葛料


 图3-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夏布


赏宴

宴会又名筵宴,不光在当代,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而赏宴即皇帝在端午节期间,通过许可大臣或家人与其共同饮食的方式来开展赏赐活动。这对大臣而言,无疑是一种无比的荣誉。通过在端午节日之际,邀请大臣参加宴会,体现了皇帝的和蔼亲善,融洽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亦提高了大臣的对皇帝的忠心度。对皇帝的家人而言,皇帝平时日理万机,很少能和家人共同就餐(皇帝平时和家庭成员分开就餐,后妃未经允许,不得与皇帝共同就餐)。在端午节期间,皇帝赏赐家人与其共同就餐,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融洽了皇家家族的内部关系。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三月辛卯条记载:“端午,宴群臣于奉天门”。在这里,奉天门即太和门,见4。右《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八记载:“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永乐间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用乐。其后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九年(一四三四年)五月五日端午节,明宣宗“赐文物群臣扇及宴”,并在扇子上题诗:“金笺玉藻绚天光,炎景方中化日长。好播仁风弥六合,岂图怀抱欲清凉。”在《端阳赐宴诗》中,明宣宗写有:“南熏殿上日华明,文武衣冠总俊英。角黍蒲醪开宴集,何如往代赐枭羹。”此处角黍即粽子,蒲即菖蒲,醪即糯米酒,可反映明宣宗在端午节赐宴群臣,且宴席中兼有端午节的节令食品及用品。明孝宗在端午节时,宴请大臣以示庆祝。吴宽代表大臣撰写了《端午节皇上宴致语》:“……四夷咸宾,方物毕献。幸遇大典,共赞盛事。恭惟皇帝陛下身逢太平之世,乘时以为乐,恰逢端午,暂停万机……”。另清代时期,皇帝在端午节期间,通过乾清宫经常举办家宴的方式(图5),来赏赐家人。

 

图4-太和门


图5-乾清宫宴桌



赏乘龙舟

龙舟即船上画着龙或者做成龙的形状的船。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竞渡活动是民间重要习俗之一。其主要原因相传为古时楚国人不愿意屈原投江死去,因而竞相划船追赶,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屈原的身体。其实在战国时期已有划龙舟习俗,是一种半宗教、半娱乐性活动。明清宫廷中亦有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的活动,地点一般为西苑、太液池,均为今北海公园一带。这种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太监和卫士们往往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划龙舟至指定地点,最先到达者为胜。为庆贺节日,皇帝往往会邀请家庭成员或下属与其一同观看龙舟竞渡。另一方面是皇帝赏赐家人或左右大臣一同乘龙舟,或者赏赐大臣的龙舟与其同排前行,游湖赏荷,以共渡端午佳节。

《明实录》记载,明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端午节,明世宗在奉天殿(太和殿)赐宴文武百官。宴会结束后,明世宗巡幸西苑(今北海公园一带),命令侯爵郭勋、大学士李时、尚书夏言在崇智殿提前等候,并赏赐他们艾虎、花绦、牙扇等物。明世宗说:“今日之宴,一以赏节,一以酬前月山中扈从之劳”。郭勋等跪谢。尔后,来到水边,明世宗乘坐龙舟赏荷,并赐郭勋等大臣乘坐的船与其同行,从蕉园到澄碧亭。登岸后,明世宗在无逸殿再次赏赐郭勋等酒宴,君臣尽欢而散。

又如顺治十一年端午,顺治帝召大臣学士等乘龙舟游西苑,欢宴至暮。自后至道光,每遇午日,宫中以龙舟酬节(图6-图7)。昭梿的《啸亭杂录》有皇帝在圆明园福海举行龙舟竞渡的记载:“命内侍习竞于福海中,皆画船萧鼓,飞龙鹢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兰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皇帝及王公大臣在湖西岸中部的望瀛洲亭内观看,嘉庆时改在澄虚榭观看;皇太后及后妃们则在湖心的蓬岛瑶台观看。

图6-明郑重《龙舟竞渡图》局部


图7-佚名《雍正十二月景行乐图——五月竞舟》局部


再如乾隆皇帝在很多个端午节都要陪同其母崇庆皇太后,在蓬岛瑶台观竞渡。乾隆十八年(一六五三年),乾隆帝曾以《端午日奉皇太后观竞渡》为题,作七律一首:“宿雨初晴霁景鲜,承欢行庆答芳年。惟欣爱日临任辇,讵擬薰风入舜眩。画鹢飞波迅于鸟,彩絙界道直如弦。远人许预天中赏,欲使重灜盛事宣”。同行观竞渡的还有博尔都噶里雅(今葡萄牙)的使臣,因而有最后两句诗。

 

赏茶

茶是我国特有的植物饮品。茶既可以作为食物,又可以作为交际方式,还可以作为药品。如“古者民茹草饮水”即说明茶为一种食物;《尔雅·释木》里有:“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说明饮茶是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神农本草经》里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茶还具备药用功能。紫禁城宫廷对茶亦为重视。如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权于1440年前后编写《茶谱》一书,对饮茶之人、饮茶环境、饮茶方法、饮茶礼仪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又如清乾隆帝嗜茶如命,品鉴茶有众多独到之处,晚年退位后亦在北海镜清斋设“焙茶坞”,以品茗赏景(图8)。

图8-故宫博物院藏粉彩开光乾隆御题诗《雨中煮茶图》茶壶(局部)


端午节时值仲夏,气温逐升,湿气增强,蚊虫多扰,易使人烦躁不适。饮茶则具有避晦安神、美容养颜、防暑解渴、预防感冒等功效。茶食是明朝礼制规定中必不可少的,皇帝在端午节宴请大臣时,在饭前需先饮茶,边吃茶食边饮茶。遇到外国使节来访,饮茶亦为饭前的重要皇家礼节。如《大明会典》有:“管待番夷土官筵宴,凡诸番国及四夷使臣土官人等,进贡例有钦赐筵宴一次、二次……经过去茶饭管待,各有次数”。

清宫藏茶种类丰富,均为地方进贡,主要种类有:碧螺春茶、银针茶、珠兰茶、莲心茶、花香茶、郑宅芽茶、普洱、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岩顶花香茶等。皇帝除了在平时饮用茶之外,在端午节期间馈赠家人和大臣,亦为表达节日庆贺及对下人的恩宠的重要方式。如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零年)端阳节之例,(嘉庆帝)进皇太后、诚禧皇贵妃等位大普洱茶(图9-图10)八个,女儿茶五十个;赏王子大臣翰等普洱茶三瓶,花茶五瓶;禄喜等普洱茶二十四瓶;如喜、陆福寿、长寿、寿喜、倪四官普洱茶十一瓶。又如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端阳节,(乾隆帝)赐妃嫔等位、十公主,大普洱茶六个,女儿茶三十个。

图9-故宫藏普洱茶饼


 图10-故宫博物院藏普洱大团

 

赏扇

扇子为夏天必备之物,其表面轻薄而面积较大,具备扇风取凉的实用功能。不仅如此,扇子还是吉祥、清正的象征。历代君王为标榜自己施仁政于民,都会有折扇扇面形为造型的建筑装修,比如颐和园内乐寿堂旁边的扇面殿。故宫博物院现藏扇类文物藏扇近万件,可反映紫禁城宫廷里扇子用量之多。这些扇子的材料以纸、绢、绸、缎、纱、缂丝等为主,形式以折扇和团扇为主(图11-图12),还包括部分竹扇、羽扇、象牙扇、芭蕉扇等。端午节正值仲夏来临之际,天气逐渐炎热,蚊虫肆虐。皇帝在端午节赏赐扇子给下人,不仅寓意扇子能够搧除瘟疫,而且可“善(扇)扬仁义之风”。扇子的双重意义身份,使得其成为端午节日的重要赏赐物品之一。

图11-故宫博物院藏藏慈禧太后画梅并书诗句折扇


图12-故宫博物院藏《桃树双鹤图》染雕骨柄团扇


《明宪宗实录》卷十六载,成化元年夏四月甲辰:“赐大臣扇。旧例,端阳赐扇均及百官,景泰中始命工别制扇赐经延侍班大臣,虽不与经筵者亦与,而学士或有不得者,失初意矣。”明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时节给赐》记载:“凡每岁端午节,文武百官俱赐扇,并五彩寿缕。若大臣及经筵官,或别赐扇并彩绦、艾虎等物,各以品级为等。” 《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二》中“端阳”部分记载:“惟阁部大老及经筵日讲词臣,得拜川扇、香果诸赐,视他令节独优。”清帝在端午节期间,亦会赏赐扇子,作为节日礼品之一,以联络感情,维系统治。如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乾隆帝赏赐了安南国国王阮光平曹扇、芭蕉扇及宫扇;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端午,乾隆帝赏大学士福康安纱扇等项各一份;嘉庆六年(一八零一年)端午,嘉庆帝赏办理三省教军经略大臣额勒登保扇套等等。

 

赏药

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天气渐热,蛇虫滋生,易发生传染病,古人亦称五月为“恶毒月”或“百毒月”。辟恶驱疫不仅是民间、而且是宫廷内在端午节期间的重要内容。皇帝亦会在端午节赏赐一些药物或具有药物功能的物品。如明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记载了端午节期间,紫禁城宫内眷属大臣自初一至初五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初五午时饮雄黄酒、菖蒲酒,加蒜过水温淘面,佩戴艾草等,这多是皇帝的赏赐,其目的主要是克五毒(图13)。

图13-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香囊或香袋(图14)是具有药效的物品之一,其表面刻有五毒图形,意为以毒攻毒;其内部装有香料或香药,如菖蒲、藿香、佩兰、苍术、山奈、白芷、川芎、薄荷、香橼、艾叶等。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有记载,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四月十四日,怡亲王令杂活作制办“鹅黄素缎两面写画长方香袋四十个,鹅黄素缎两面写画圆香袋四十个,鹅黄素缎绣五毒香袋四十个,五色绒缠蝠儿香袋四十个,五色素缎绣五毒香袋四十个,赏用香袋四百个”。雍正帝将这些赏赐给宫内大臣及后妃,体现了皇帝在端午节日的对习俗的重视及对家眷和大臣的关怀。

图14-端午五毒香袋


锭子药(15)是清宫多种药品的总称。其特点是将药物磨成粉末,然后添加适当的粘结剂制作成规定的形状,其功效各异,但普遍具有防暑辟邪、活血消肿、清热安神等作用,既可外用,亦可内服。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里记载有:“(清宫)皇帝)除了在炎热的夏天到行宫避暑外,还(安排)制作了一些防暑药。一般在每年端午节前,造办处锭子药作照例制造一批防暑的锭子药,主要有: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避暑香珠、大黄扇器等……文武官员都以得到此项赏赐为荣”。关于端午节前清帝赏赐锭子药的情况,以《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汇总》第5册页842-843有记载为例,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四月对察汗叟尔等军营的赏赐记载如下:“赏察汗叟尔、巴尔库尔两军营,每处各种锭子药五大份,每份各计紫金锭十包,蟾酥锭十包,离宫锭十包,盐水锭二十六包,噙化锭四包,有穗锭子七十挂。平安丸五千丸,人马平安散五斤,紫金锭十斤,盐水锭十斤”。这说明清帝通过在端午节期间的赏药活动来表现对士兵们的关心。

图15-清宫锭子药

 

赏赐节令物品

节令节气及物候。端午节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亦有为烘托节日气氛的节令物品。在民间,人们会有互相馈赠节令物品的习俗。这些节令物品包括艾叶、艾虎、雄黄酒、菖蒲酒、粽子等。相应的,紫禁城皇帝亦会赏赐部分节令物品。如《明实录》记载,明神宗在端午节赏赐的节令物品包括:粽子、吊屏、帛屏、门神、长春酒、金书黄符、金书红符、银书黄符、绫符、金艾叶、彩炽五毒艾叶、艾虎等。而清朝皇帝赏赐百官的是粽子、药锭、香袋、绣扇、紫金蟾酥等具有端午节特色的物件。

粽子又名角黍或黏黍(图16),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节令食品。在清朝,后宫里未能随同皇帝出行的皇后、妃、嫔及阿哥、公主、福晋们的饭桌上都摆放上皇帝赏赐的粽子。清乾隆帝曾有诗:“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乾隆十八年(1753)《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乾隆帝的膳桌上共有粽子1332个,其中大部分赏赐给了下人。

 

图16-清宫粽子


紫禁城皇帝在端午节采取的各种赏赐活动,反映了皇帝对端午节本身的重视,并希望通过这个节日来融洽君臣、君民及君王家族内部的关系,,并能丰富当时社会的节日活动内容,同时有利于推进我国传统的端午文化传承。

 

《故宫古建文化漫谈》    作者:周乾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