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茶叶知识|什么才叫明前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读】

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明前茶就是清明前采摘、制作的茶。

其实这个是比较片面的,明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主要的品类是绿茶及少量的红茶。像大红袍、普洱茶这些茶,虽然有一些也在明前就能制作,但是是不存在“明前茶”这一称呼的。

那么,明前茶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

“明前茶”的发家史

汉晋至南北朝期间,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茶开始被人们赋予了养生、神异、风雅、养廉等符号。

明前茶在汉晋时期,只是有质量上的地位,但到了唐朝,明前茶的地位迅速上升。

明前茶地位的上升主要应是受祭祀的影响。

到了唐代,明前茶的概念开始清晰,并且成为清明祭祀的供品,因此有了敬神、尊上的符号。

唐代清明贡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宜兴,从路程上看,立春后采茶、制茶,一路舟车送到长安,正好可以赶上清明的祭祀活动。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很明确地说春贡是为了赶上清明宴,而这清明宴与清明祭祀是直接相关的。

清明宴后,皇帝以茶赏赐大臣。

民间受此影响,文人雅士们在清明前的三月三修禊宴饮中,用茶代替了酒,使得明前茶开始有了审美符号。

然后到了宋代,斗茶成为风气。

最高等级的龙凤团茶,都是进贡给皇家的,这些茶也都是明前茶,这使得明前茶又多了奢华的符号。

引经据典说“明前”

《茶经》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这三个月中,对于茶叶生产来说,有四个重要的节气———立春、春分、清明、谷雨。

唐代,人们普遍认为采制时间越早,茶的质量越好。

春雷发声当在二月仲春之时。

因而《旧唐书·文宗本纪》中记载:“太和七年春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其物性,诏所供新茶,宜于立春后造。”

正常情况下,吴蜀地区的茶树在春天时还没芽,但为了讨好皇帝,地方官通过园艺技术的改进,居然在正月里就把新茶放到了皇帝的面前,结果被唐文宗以逆物性的理由给否定了。

由于是皇帝说贡茶“宜于立春后造”,所以,立春就成为明前茶采制时间的上限,而下限当然就是三月三了。

但在这段时间里,立春后春分前采制的茶称为社前茶。

春分至清明之间生产的才是真正的明前茶。

哪些地方才有“明前茶”

首先来说,明前茶主要产区是江南茶区。

而来自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区的春茶虽然是清明节前采制,也不能称之为明前茶。

因为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大部分区域地处中国南部,开春气温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中国传统春节时就已经开始采茶,待到清明时,采摘茶叶已近两个月。

而江北茶区由于气候原因如河南、山东等地往往在清明节后才开始采制,因此也无所谓明前茶。

我国产茶区域的分布,根据气候差异可分为:

西南茶区——贵州、云南、四川等

华南茶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

江北茶区——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

江南茶区——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

“明前茶”为什么好?

最后来说,明前茶一直受人追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可以把明前茶的优势分为内外两点来看。

外在优点:

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到充分积累,加上春季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因此,发芽数量多、芽密且壮、嫩度好、叶张厚。

而且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

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

所以,众多高级名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尤其是明前采制的茶叶,更是名优茶中的极品。

内在优点:

赶在明前制成的茶叶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叶绿素含量也高,尤其是叶绿素含量较高,因此制成的绿茶色泽绿润,冲泡后如片片竹叶,视觉观赏效果好。

而且,明前茶中氨基酸的含量相对于雨后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使得茶叶入口香高而味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