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原研哉打造的中式美学茶空间 格调,温度与态度:对话“煮叶”创始人Helen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Q:什么契机让您投身茶行业,并创建了这样一家茶饮店?


A:我之前在星巴克工作了近十年,我们团队现在也有很多来自星巴克的同事,我们认为不论是茶还是咖啡,对顾客来说,都是一种体验消费。在这一点上,茶空间和星巴克有很多共通点,比如环境的打造、产品的设计以及对应服务体系的建设。所以,虽然是转行过来的,但我们觉得自己并不一定是外行,我们对茶可能相对陌生,但是之前在星巴克工作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积累,比如它也有茶叶的销售,但和传统茶馆不一样,更多的以袋泡茶的概念在呈现。在我们团队看来,茶和咖啡从最基本的属性讲都是农产品,都依赖于地理位置和工艺形成的口碑,只是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东方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是“叶文化”和“果实文化”的差异。



Q:您如何理解“茶之年轻化”这个命题?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咖啡的喜爱似乎多于茶,您怎么看?又如何改变现状?


A: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阶段来看,过去十年二十年,大家对咖啡有一种类盲目的推崇,这其实并非基于对咖啡的接受,而是基于对咖啡文化的接受,从更深层次讲,要归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喝咖啡的人中大多数并不是那么懂咖啡,只是很多人觉得喝咖啡是一个时尚的、小资的、有格调的事情,但对咖啡本身的感受,人们的第一感受是苦的,或是加了奶是甜的,浓郁的,抑或说是香的,而且对咖啡也并没有形成那么高的黏度。年轻人需要快速、强烈的感受与感知,从这一点来说,茶与咖啡相比确实更温和一些,会存在接受程度稍慢的问题,但我觉得年轻人也好,年长者也罢,饮品的选择大多还是受当下环境的影响。


现在我们年轻人不饮茶主要有几个问题,第一是怕麻烦,觉得喝一杯茶浪费时间;第二是缺乏合适的场所,认为没有一个我想进去的场所。中国茶馆其实很多,但是多数是偏仿古的,偏静谧感觉的,这与现在人的节奏不太相符,年轻人看到了也不敢进去。另外,中国的茶叶销售很多都在追求山头、价格,这些本身就是年轻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从某种程度讲也加剧了这种距离感,所以年轻人才会觉得,喝茶是老人才会做的事,我觉得这和标签有关系。但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喝茶,这家店开了以后,我们的原叶茶销售是非常好的,男性顾客大多都知道自己要点壶什么样的茶,有很多女孩子也愿意去尝试喝一喝原叶茶。所以,对于茶空间的经营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你要让喝茶的人觉得你的环境、你的价格、你的匹配度、你的服务,是方便的、舒适的,同时又是有品格、有格调的。基于此,我认为年轻人不太喝茶的情况只是一个现状,而不是一个答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喝过奶茶,那它算不算茶?其实算的,奶茶大部分是用茶基底来做的,只是我们有时候狭隘地认为,喝茶就是要喝传统茶,原叶茶,要用水,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我觉得那是我们把喝茶这件事拉得太高。年轻人其实不存在喝与不喝的问题,而是在于你给他提供一个怎样的场所,如何满足他的场所消费需求。现代人生活中时间是碎片化的,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有些时间是需要在某些场所度过的,这些场所既可以让他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也可以让他与朋友交流,我们旁边的这几桌客人,有谈事情的,有处理工作的,也有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可以说,我们提供的这个场所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茶是一个载体,我们需要引导大家去感受它,而非拔高它。很多人对高深文化存有恐惧心理,但当他发现自己并不需要懂很多,只需要去感受,去享受的时候,他就会舒服得多,也变得更容易接受这件事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同时变得多元化,世界化,所以,对于茶我是充满信心的。



Q:煮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何会使用繁体字?


A:我们当初起名字的时候,首先希望这个名字要和中国有关,和茶有关;第二我们希望这个名字可以长久地留下来。比较了很多大品牌的起名,我们发现这些名字大多是中性的,即没有性别,没有年龄。在中国茶的进程中,从药用、食用到饮用,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时间点在唐朝,“煮”是茶和水分离的一个状态,取“煮”字代表了我们对中国传统茶的尊重,而且“煮”这个字比冲、泡、点更有温度,也更用心,并且有相当好的场景感。“叶”取茶叶,植物之意,所以起名为煮叶。关于字体,最初我们其实用了简体字,但在和设计师原研哉先生讨论的时候(日本人是写繁体字的),他建议我们使用繁体,他说煮叶未来不论开到哪里,不论在港澳台地区或是日本、韩国等地,大家对这个名字都能接受,它看起来是一体的,蕴含了东方文化的基因,有文化的归属感。而且,从设计师的审美角度讲,“煮”字是上中下结构,“叶()”也是上中下结构,设计师很重视这种平衡关系。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叶”字的繁体字识别度很高,所以就用了繁体字作为名字的标识。

 


Q:煮叶的空间设计希望诠释怎样的理念?如何营造一种适合喝茶的氛围?


A:在星巴克工作的时候,我就发现,很多客人不是为一杯咖啡而来,他有很多种需求,最开始可能是满足身份需求,但随着这种文化的慢慢影响,星巴克所倡导的“第三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也被更多人接受。人们需要一个有别于办公室和家的场所来感知,这既包括了环境氛围的感知,也包括了环境中人的感知,音乐的感知等,其中,放松、自在、交流是关键词。这个载体可以是咖啡,可以是茶,它其实是共通的,所以场所才是格外重要的。我们的装饰设计还是蛮考究的,首先我们要给大家提供一个社交场所,但煮叶就是煮叶,在设计上我们要区别于咖啡馆,要让大家感觉到这是一个具有东方美学的场所。所以,我们选用竹子作为空间的装饰材料,这个材料具有东方的代表性,相对比较内敛,又有质感,符合东方人的性格。竹子大多生长在中国的南方,并被东方人广泛接受和使用,它非常环保,这也与我们的理念契合,我们用了竹子的家具、装饰、吧台、吊顶等。另外,竹和茶的关联度也很紧密,而且,竹子的颜色没有任何人为的添加颜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从视觉效果来看非常舒服。


另外,我也要区别于老式茶馆,现在这个空间里有很多张桌子,我们使用的是其中一张,现代人大多希望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不希望在这个空间里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旁边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可能来自于茶,可能来自于人,人们在这种环境下人是相对放松的,所以我们将吧台推到店铺的最前面,就是希望让客人最先感受到我们“人”的存在。在设计中,我们的整个座位是敞开的,虽然也设计了一些包间,但这些包间是半开放的,它看起来像个包间,但外面的人又都可以看见,而里面的人又会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是我们在设计上除去功能性和美感之外的一些区隔。我们的设计师原研哉先生用了一个词来诠释我们的设计认知,叫作“间”:这既是指时间、空间,它在古汉语中又指两段时间相接的地方,我们认为,这就相当于人一天中的一段属于茶的时光。而且,“间”不是满的,是余白的,这里面充满着水、味道、温度、音乐……是一个很安静、舒适的状态。



Q:煮叶的茶饮构成是怎样的?背后是否有一个研发团队在支持,并不断推出新品?


A:我们分为三条产品线,一是中国原叶茶,二是风味煮系列,三是调味饮系列,我们非常重视中国原叶茶部分,其中觉得最应该尊重的是茶本身,即我们需要泡出一壶好喝的茶给客人,我们不想让客人麻烦,不想让他专注于泡茶,而是随心所欲地喝茶,所以,第一壶茶我们会帮客人泡好,第二、第三壶茶我们会提供水,并告诉客人出水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操作。这既尊重了茶的专业性,又摒弃了很多传统的茶道、茶艺。我们三条产品线的产品都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基本上每三至四个月都会上一些新品,现在卖的最好的是原味煮系列,但原叶茶的销量也非常不错,其中,白茶、红茶、普洱茶都是很受欢迎的。



谈到未来,Helen说:“我一直认为,一杯咖啡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一杯茶做不到?在我们心中年轻人是喝茶的,所以我们要去实践它。茶有健康的基因、文化的基因,有根基。”有人说煮叶像一家独立书屋,也有人说煮叶像是一个现代空间,但正如Helen所说,煮叶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场所,让人们感受一天中属于茶的那段时光。温馨,自然,有温度,更有态度。(来源:中华茶人   作者:李倩)


《北京茶叶网 》致力于传播中国茶文化,为促进中国茶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中国茶产业的“中国茶.世界梦”而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请扫一扫或长按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本公共微信平台,及时了解更多的茶叶、茶馆、茶具相关政策、新闻、品牌故事,专家观点以及商品销售、咨询品牌策划推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