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水乡泼陂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泼陂河是条河,因河水湍急如泼而得喻。

泼陂河是个镇,因泼陂河水穿街而冠名。

河是古河。发源于大别山主峰黄毛尖的北坡,由南向北流经新县后,流入泼陂河镇,与泼陂河境内的塔沙河汇合,再北流与晏河汇合,名叫官渡河(小潢河),并由此流入淮河。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黄水东北流,木棱关水注之”,指的就是这条河。

 

镇是古镇。建集于元朝,明时称“泊陂店”。清乾隆年间发洪水,河水湍急如泼,故改名“泼陂河”。 传说早在大禹治水时,这里便定为荆州。周朝时这里隶属弦国。泼陂河还是淮南朔州,与山西北方朔州在文化上遥相呼应,形成历史文化的又一高地。2007年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因此,泼陂河既指河又指镇,河代表镇,镇代表河,河镇合一,任你怎么理解都不为错。

泼陂河多山。小镇四周崇山环绕,层峦叠翠。獐鹿山、美女峰、钟鼓楼、火尖山、马鞍山等比肩争秀,各具情态,一个山峰是一串动人的故事,一个山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泼陂河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有了情感的温度。

 

泼陂河更多水。泼陂河属亚热带向暖热带过渡区,具有大陆性的特征,四季分明。夏季雨量充沛,多暴雨洪涝,但也易造成旱涝灾害。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的五百年间,雨涝灾害平均六至七年一遇。涝时惧水,旱时渴水。不知从何时起,水已深深融入泼陂河人的身体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为了蓄水,精明的泼陂河人遍修水利工程,历时六年修成的泼陂河水库总库容2.35亿立方米,境内还有胡楼、北山水库和扁担冲水库等一、二类水库;塘、湖、堰、坝达2200多处,星罗棋布,密如织网;干渠、支渠、斗、农、毛渠以及提灌站、渡槽随处可见,这些形形色色的水利工程各具特征,浓墨重彩濡染了豫南独有的水文特征。也让这里物阜民丰,有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有茶叶、板栗等经济作物;鸟语花香,瓜果遍地,蔬菜满园,药材众多;鸟类翔集,兽类奔跑,鱼类潜水,鸡鸭鹅、牛羊猪狗等家禽家畜应有尽有。菽稻之香飘于乡野,炊烟袅袅不绝于空,甚至被冠以“鱼米之乡”的美称。

 

    山是男人,伟岸刚强;水是女人,灵秀智慧。泼陂河山水相依,丰富了其内涵,平添了其色彩。



但真正让古镇刻入历朝历代人记忆的还是泼陂河水。泼陂河水让古朴庄重的泼陂河镇有了灵动的色彩,让勤劳质朴的泼陂河人有了睿智的神韵,让历久弥新的泼陂河事有了致命的诱惑。


 

泼陂河是一位《诗经》中走出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民间女子,状淡淡素妆,展娇娇媚态,操细细轻语,行款款碎步,既高雅又不失迷离,既清丽又不失妩媚,既单纯又不失稳重,传说中那位在水一方的美人呼之欲出,让人生出难以述说的遐想。泼陂河水清澈见底,细水在淙淙地流,鱼儿在缓缓地游,水鸟在悠闲地戏。翠鸟不时轻捷掠过,叨起一条小鱼后快速飞走,只留下一圈小小的涟漪。河边垂柳依依,倒映水中,顾影自怜。青青翠竹沿河而立,大秀修长身材,仿佛非要与垂柳媲美;竹园吸引了成群的白鹭,它们憩息于竹头,就像碧蓝大海上的点点白帆。河边片片芦苇,随风起舞,轻盈婀娜;桃园花开,如绯红轻云,在清澈河水映衬下更加娇艳多姿。河边女子捣衣声声,敲碎了鱼儿的梦,也敲出平常人家的幸福和甜蜜。渔夫划着小船,在夕阳中轻撒渔网,捕捞希望。绵软柔细的沙滩上,少男少女相依相偎,软语浓情。



幼稚孩童追逐嬉闹,丢下串串笑声,留下童年记忆。夏天,人们跳进清凉水中,洗掉一天的疲劳,享受人生的快乐。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进士、光山知府杨殿梓游览此地,看到泼陂河美景,情不自禁赋诗一首:“看山重渡泼陂河,水似玻璃静不波。一水洗将青黛出,晓岚秋色在烟萝。”寥寥几句,山之翠、水之清、秋之美、境之妙跃然纸上,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泼陂河山水画。


靠水吃水,勤劳的人们辛勤耕种、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之后,人们需要从外地购买生活必须的食盐,卖出多余的棉花等农产品。但旧时交通不便,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怎么运送大批量的货物呢,人们想到了身边的资源,、浩浩汤汤的泼陂河水。人们除了用船运货外,还用碗口粗的毛竹扎成长竹排运货,省时省力。为了多运货,人们把竹排首尾连在一起,形成长排,短则几十米,长则上百米,宛如水中巨龙,劈波斩浪,蔚为壮观。河水涨时,竹排易行,枯水季节,行排则难,聪明的泼陂河人有的是办法,运用拉纤方式运货。河水再少实在不能行排时,他们别出心裁,运用打沙坝截水的方式行排。人们像在稻场上刮稻谷一样,用木板把河底的沙刮到一起,形成一道沙坝,然后在隆起的沙坝上插上一排宽木板,组成一道临时“河堤”,截住河水,让河水慢慢涨起,涨到一定高度时,再抽掉木板,让竹排顺水流淌一程,过一段再照此法行排,确是妙法,让人不得不拍手称奇。泼陂河镇码头较多,北头老街虞氏家族后院河坡上修建的石门,人们叫它“起盐门”,是船只停泊、装卸货的好去处。最大的码头要算镇政府桥下的码头,水域较广,水也较深,曾异常繁忙,红极一时。人们把收获的棉花用自织的棉布一层一层包裹,捆成麻将的五点形状,用压布机压紧,用竹排运到固始的三河尖去卖。再从三河尖贩回大量的食盐,食盐用席圈席于竹排上,高如小山,每逢竹排回来,镇上人倾巢出动,争相到河边看稀罕,热闹场面,无与伦比。泼陂河一直有“小汉口”之称,人口众多,手工业发达,商贸繁华,明清长街热闹非凡,货物玲琅满目,叫卖声不绝于耳,永济桥上人群熙熙攘攘,桥下舟船穿梭,场面十分壮观。有人感叹此情此景,谓之豫南“清明上河图”,仔细味之,实不逊色。

因为有水,所以有桥。

因为有泼陂河水,所以有永济桥。

 




    泼陂河古镇自古是南北通衢,泼陂河流经古镇的北头,阻断了交通,让人生出烦恼。从前,人们只有靠小船渡人载货,极其不便,水大时,行人只好望河兴叹。特别是修泼陂河水库前,每逢发洪水,河水暴涨,郭畈以上河床坡度大,水势凶猛,到泼陂河镇时,洪水难以下泄,,造成庄稼被毁,墙倒屋淹,甚至是家毁人亡。为了改变现状,人们想方设法建桥。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御史毕佐周破资兴建“永济桥”。桥用花岗石砌成,九拱,宽7米,长101米。桥成,像彩虹横卧河之两岸,既雄伟壮观又绚丽多姿。后在桥历次整修中,有众多行善者倾囊献款,又称此桥为“万金桥”。永济桥是河南省最长的古代石拱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光山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它对于了解我国明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泼陂河是水做的小镇,桥做的骨肉。桥和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有了泼陂河水,有了永济桥,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和传说。奔腾的河水受紫云山(俗称大石头)的阻挡,90度的大转弯后向西流去,在此形成无底深潭,从不干涸。传说,潭有巨龙,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后来有高人在潭西500米处的永济桥桥孔安装有“斩龙箭”,曾射瞎一只龙眼,龙从此潜于潭中。



 还传说曾有一泼陂河人,姓郭,好水性,一日,他追一红鲤,追到龙宫,见俩白发老人在一巨石上下棋,观一盘棋完他就回去,临走,老人让他回家与亲人道别后再来这里,并反复告诫不可食人间烟火。他回到家,方知潭中一盘棋,人间已三年,亲朋好友都来贺,他牢记告诫,不肯进食,唯舅舅倒酒,不敢违敬,母舅如父,再进龙宫,不得入,其尸漂于潭上。


  泼陂河水库更让泼陂河景上添花,泼河水库坐落泼陂河上,是淮河上游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鱼、发电、城镇供水和水利风景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22平方公里,总库容2.35亿立方米。景区山水相依,风光如画,更有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特别是拥有“山、水、林、茶、渔、寺”等特色资源,年产鱼百万斤,泼陂河水库鱼成了桌上美味、馈赠佳品。独特的山水韵味,久远的历史文明,突出的鱼茶特色,宏伟的大坝工程,豫楚文化交相辉映,豫南山水田园风光奇特,成为镶嵌在豫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潢光一体化的推进,光山县投资三亿多的“引泼入城”供水工程解决了县城和沿途乡镇十几万人的吃水难题,实现了城里人多年的梦想,下一步还将为潢川县城供饮用水。



泼陂河水缓缓流淌,千年不绝,流出勤劳、流出智慧、流出希望。

泼陂河水浸润的人英勇。“五四”时期,黄介人在这里发展党组织,、高敬亭率领红军建立苏维埃政府,吴焕先在这里坚持根据地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做出巨大贡献,、、、等伟人在这里留下足迹。



  泼陂河水养育的人智慧。明清时期,小小的泼陂河竟出过毕佐周等7位进士、李玉堤等9位举人。厅级以上干部、学者、博士、教授等灿若群星,特别是养育出赵望云入室弟子、西域风情画派创始人、原新疆画院院长、著名国画家徐庶之,养育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又光等文化界、学术界的大师。


   泼陂河水净化的人淳朴。在潜移默化中人们尊老爱幼,豪爽正义,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做人讲究忠实厚道,凡事讲究公道人心,淳朴乡风世代传承。肮脏的思想、粗俗的语言、丑陋的行为是不配这么纯净的水的。泼陂河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的灵魂,让人找回自我,修德从善。



尽管泼陂河水仍在日夜奔流,永不停息,但岁月已消逝,历史已远去,难觅船工号子的激昂粗犷、难觅拉网小调的绵长悠扬、难觅行排的宏伟壮观、难觅码头的热闹场面……

如今,古老的永济桥静静地跨立河上,享受着温和的阳光,;古朴的明清街石板光影斑驳,铭刻着当年商业的繁华;古时的城墙残垣断壁,记忆着岁月的伤痕;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弥漫着水乡的浓郁气息。

水,是泼陂河的魂。月光下,掬一捧泼陂河的水,就可嗅到古镇沉淀千年的楚风豫韵,就可看到一幅豫南风俗人情的画卷,就可做一个水乡桨声灯影的旧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