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门外卖食品联盟

  • - -
楼主




1.


 习茶久了,便悟出很多心得体会。与茶友交流的越多,对茶的感悟越深。

那日在学校与一资深茶友品茶。他有主业,喝茶纯属个人爱好。用他的话说,当爱好变成工作或事业,其中的乐趣便日渐消失。


因为一旦为名为利去做一件事,就少了一份平常心,若没了淡然心境,其中的很多感觉就不在。对此言论我极为赞同。

记得那年去云南,在看白族的民俗表演中,总少不了给游客敬奉“三道茶”。

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子,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演出间隙为我们奉上白族的特色茶:三道茶。      

三道茶也称三般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一苦,二甘,三回味,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白族的三道茶恰如人生的三重境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尽才能甘来。当尝遍世间百味,看尽人情冷暖,于苦辣酸甜中才可细细回味出其中大滋味。生命的悠远与深长只有阅尽千帆的人才能深刻领悟。

话题说回,茶友在我泡过武夷岩茶水金龟和肉桂之后,主动要求与我转换位置,他要亲自泡茶给我们喝。

只有对每款茶有深刻了解的人才能将茶的内质恰如其分的展示出来,所以习茶重在实践。

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无意间发现茶,前题是他遍尝百草。时间与知识及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


茶友端坐茶桌前,不温不火,有条不紊的温杯烫盏,置茶冲泡。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他并不告知我们泡的是什么茶。出汤,茶水一一倒入我们的主人杯中时,才淡然一笑,让我们猜是什么茶。

在尝过茶滋味,闻过盖碗香,看过叶底后,大家纷纷发言:乌龙茶准没错儿!铁观音吧?不对不对,比铁观香多了一股特别的香,是冻顶乌龙?不是铁观音就是冻顶乌龙。是单枞类吧……大家议论纷纷。

茶友笑而不语,用茶针挑出一片叶底轻轻展于我们面前:那是一片完整的茶叶,还带着淡淡的绿。

他告诉我们铁观音与冻顶乌龙的区别:带梗的,叶片完整的,花香中带有乳香的,那是冻顶乌龙。铁观音的叶片往往是碎的,很难有完整叶片,且没有这般香气,如果冲泡不好,铁观音会有苦涩味甚至酸味儿,冻顶乌龙没有。    

众人在茶友的引导下观看品评,连连点头表示认同。真是高手在民间。茶友并非科班出身的茶学家,也非茶行业的老师,他用实践得来的丰富经验极接地气的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且实用的茶品鉴课,让我们叹服不已。

众人散去,各忙各事。他悄悄倒一点清水在我刚刚喝过冻顶乌龙的杯子里:“凉一下喝一口试试。”我不解:“有回甘?”“试试看。”

持怀疑好奇的心情我试着抿了一口杯中清水,一股回甘瞬间自舌下、两侧及舌根涌出,那感觉甚是美妙。“自已慢慢体会,不要告诉别人。”我哑然失笑,心领神会。

茶的奇妙就在于此吧,像人生,充满未知,又耐人寻味。 



2.


坐在她家里,看她兴致盎然的翻阅微信朋友圈,给我找她曾经拍摄的花花草草,终于理解我们为何一见如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都属于或曾属于“花痴”级别。

羡慕她,可以居住在青岛最美的黄台路附近。那是青岛古建筑和街道保存最完好的一片老城区。周边全是咖啡馆、美术馆、文学杂志办公地点等,极富浪漫气质和文化气息。

她的家不算很大,但整个房间宽敞亮堂,格局很好。许是受周遭环境影响,她家的装修风格是我见过的最不像“家”的“家”,看着更像一间茶室或一处小型会所。

用她的话说,也许原因在于她本身就不是一个接地气的人吧。我笑,难怪家里没有一丝烟火气,与我这个喜欢“飘”的人倒有几分契合。

室内家具古色古香,就连一盏灯,一个洗手盆都带着古典风韵。零零散散却有序摆放在家四处的,大多是与茶相关的器皿:紫砂壶、公道杯、花器、香插、茶荷、品茗杯……都是有质地和岁月痕迹的物件,这样的居家风格像极了她的人:沉静,内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俩相识于十点读书会,她是读书会最早的班委成员之一。第一次见面就发现彼此有太多共同爱好,于是活动结束欣然一同吃饭,相谈甚欢。

后来她引荐我成为十点读书会的班委新成员。在不断的交往与接触中,我发现她为人谦和,做事细致,甘于付出,是我学习的榜样。于是尽力支持配合她的工作。久了,彼此间便生出诸多的感同身受和惺惺相惜。

她热爱生活,以花怡情。每月会固定给家里定购四束花,一周一束,由花店按时送至家中。去到她家看到的是桔梗、雏菊、玫瑰、百日红组成的花束,自然随性的插在一个大大的玻璃花瓶里。


她拍了这束花给我看,约我去她家喝茶。在花的吸引下,我瞬间决定立即前往。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我承认我很贪心,喜欢茶,喜欢书,喜欢花,更喜欢志趣相投的朋友。美好、养眼又养心的事物和人,又有谁不喜欢呢?

没有初来乍到的拘谨,没有客套寒喧。我俩相对而坐,一壶武夷水仙,两杯对饮。


话题由她正在学的心理学与易经到我们运营的读书会的后续发展,再到孩子的教育学习,后谈及蒋勋对诗词的解读及美学类书籍……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这样的聊天最动人,交心又入心。

谈及个人爱好,我惊喜的发现,低调的她多才多艺:绘画、刺绣、茶道、摄影、写作、手工制作等等她都有涉猎。

因为共同喜欢茶道,她拿出淘来的茶席让我挑选并执意送我,我欣然接受。这种无需客气的随意是我喜欢,也是她所接受的。我想是彼此的真诚与真实打动到了对方。

整个下午,我们讨论最多的还是那些她拍自国内外的花花草草。佛学里曾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样一说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那个故事: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了道: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么一人又何偿不是一世界呢?一个人的世界有大有小,不走进去,你永远不知道其间有多少喜怒哀乐。

钱钟书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


庆幸我们找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生况味,有了认可并亲近的人诉说。

感谢这份信任,更珍惜这份友谊,因书结缘的情意。它就像经典好书,陈年老茶,在时间长河里历久弥新,醇厚绵长。我们只需站在时光里,拈花微笑。




3.


爱上茶,便爱上与茶有关的每一段时光。不管是朝阳初升的清晨,还是艳阳高照的午后,亦或是夕阳西下的傍晚。只要有茶,有友,有话题,或者有茶,有书,有音乐,那便是最好的时光。

与友相约去王姐的茶室喝茶。认识王姐纯属偶然。无意间参加一个茶讲座,王姐是主讲老师。

初见王姐,一袭墨绿色旗袍,及肩大卷发修剪的恰到好处。素颜,清瘦,五官棱角分明。


许是与茶相处太久,总感觉她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道骨的气质,而戴着的眼镜让她又多了几分儒雅。这种气场吸引到我。

茶讲座在专业讲解中圆满结束,我也因此与王姐相识。后来的两次见面总心怀尊敬,也知有几分距离,于是尊称她为“王老师”。


在接下来的几次交往中,我发现彼此虽有六岁年龄之差,但在性情、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等诸多方面深有默契,亲切感倍增,便自然亲热的称她“王姐”。这样的称呼,是一种心理上的喜欢与深层次上的认同。

那日再见,数数时光,与上次相见竟已相隔一年之久。王姐说,我知道你们还会再来,一定。听了让人生出莫名的感动。

互诉一年来大家的变化,没有客套,没有生疏,没有虚假,有的是热络、真诚和直白。


在霸气(王姐的评价)的武夷岩茶和醇和的正山小种的陪伴下,交流因了茶而行云流水,海阔天空。

聊天如品茶,重不在茶的价格与等级,而在品茶的对象和氛围。茶在,你在,我在,她在,缘分飘然而至,那样自然而然。


坐在茶前的我们,端杯,闻香,浅啜,细品。再随王姐指点的做,让气息与茶相迎合,步调一致。于是,端放间便有了气定神闲的意味。

互诉衷肠需要时机,需要合适的对象,更需要环境。有茶的时光最适合谈心事。女友的心事自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王姐的点拨下,一语惊醒梦中人。破茧成蝶的过程却需要女友自己去修为。


王姐有耐心,我有陪伴的热心,女友也有蜕变的决心。一年时间,再怀一颗虔诚心来这里。还是那家茶室,还是那个泡茶人,还是那杯茶,心境却已走过万水千山。

王姐感慨于女友的成长与变化。相由心生,内在正能量的积累带来向上的感召力,让女友春风满面。她看得出,我也感受的到。


这是时间和经历还有一颗向上求好的心带给女友的变化。为她的进步欣慰。

那个下午,茶香飘飘,有一种能量在我们三人之间相互传递,这种能量里,满是阳光。

归途,马路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想起看林清玄的书,他在其中一篇文章里面讲的故事: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镇江的金山禅寺,由住持法磬禅师作陪,站在山头上欣赏长江的风光。乾隆皇帝看见江上的熙来攘往的船只,问法磬禅师:“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只往来?”

法磬禅师说:“只有两条船往来!”

乾隆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只有两条船呢?”

法馨禅师说:“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

乾隆听了大为赞叹。

由这个故事,林清玄顿悟:在繁华的街头,走来走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人为名,一个人为利。然后看看为着名利而奔走的人,脸上也只有两种表情,求得的人欢喜,求不得的人悲哀。

我欣然而笑,于下午的那段茶时光里我已然懂得:幸而,我们都是内求之人,凡事尽已所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随缘惜缘,不攀缘。

愿在滚滚红尘中修得林清玄所说的那两条船:一条是因为慈悲。一条是为了智慧。


(本文首发于简书:阳光下的燕子和纸媒: 《青岛文学》


喜欢我的文字记得点赞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